而此刻的京城,皇上已经收到杜知州跟老友之间的信件。?k¢a/n/s+h.u!w^a?.·c¢o′m?
还有暴乱乡兵的证。
信件上说了许多,最重要的,自然是纪楚“挑唆”杜知州,让他故意引起浩州暴乱,已达到救灾的目的。
因为还死伤几十百姓。
此信并未秘密送到内阁,也并无正常的流程,直接由安济府出身的安大人,在朝会上当朝呈报。
安大人自以为拿到纪楚的罪证,更知道还有其他罪证在后面等着,所以他一步上去,弹劾纪楚。
安大人确信,他在弹劾纪楚的时候,不少同僚的眼神带着谴责,就连皇上也放下手里的奏章,眼神明显不对。
这是个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法子。
可问题是,纪楚家族没有底蕴,只有他自己。
而自己这边,却是有整个家族。
他当了靶子,家族只要能保全实力即可。
他今年五十七,都快致仕了,为家族牺牲,还是很值得的。
电光石火间,安大人想了许多,嘴上却一字不错,把纪楚跟杜知州的“罪行”全都说了一遍,最后道:“纪大人虽好却太过激进,如此做法,难免让政局不稳,百姓不安。~d¢i.y-i,k¨a*n~s\h~u-.+c′o+m?”
“怂恿百姓抢粮,前所未有啊。”
果然,在场文武百官脸色都变了。
纪楚竟然敢这么做!
就算那乡兵暴乱,不是他主导,可确实是他的想法。
可只是一封信件,万一是陷害呢,白大人直接道:“这是浩州知州跟老友的信件,跟纪大人有什么干系。”
“白大人,你因滇州府修路一事,还有他的学生林元志培育棉花一事,跟纪楚关系好,众所周知,这就不用替他辩解了吧。”朝中又有人站出来,继续道,“那杜知州之前在昌河州任职,做的就是通判,他俩肯定有沟通啊。”
朝中大臣关系复杂,各有各的利益。
纪楚之前得罪的人,此刻若不站出来踩一脚,是不可能的。
不过又有人反驳:“纪大人一心为民,怎么会这样做,莫不是那杜知州陷害吧。?k!a^n+s!h`u~d·i/.·c¢o?m′”
眼看文武官员为纪楚吵起来,就连阁臣都要争辩几句,坐在最上位的皇上一言不发。
纪楚会说出,实在不行,让百姓自己抢粮这种话吗?
他可太会了。
他都敢威胁朕,都敢做更过分的事,引导百姓抢粮这种事,轻轻松松。
但是依照他的性格,抢也不是现在抢。
在赈灾粮还没发完之前,不会让百姓陷入险境,更不会留这样的尾巴。
可若不处理,则后患无穷,其他地方有样学样,那就完了。
皇上一直在避免这样的局面发生。
没想到被人事先做局,心里怎么能不生气。
皇上看了那安大人一眼,开口道:“不是说赈灾粮已经发下去了吗,那浩州百姓为何还要抢,可有原因?”
安大人一愣。
不追究纪楚的问题?
去问是不是赈灾粮不够?!
这是威胁到朝廷的事,皇上你不管吗?
皇上对纪楚的信任,竟然如此之深。
安大人心里五味杂陈,心道,还好纪楚身上的案子不止这一件。
他就不信,不能把纪楚赶出安济府。
第149章 需要
第149章
朝中因纪楚之事, 几乎吵翻天了。
基本分为两派,以许义许阁老为首的,肯定鼎力支持纪楚, 说这事跟他没有关系。
即便有, 那也是杜知州跟其他人的事。
再者,谁又能证明这是真的,多半是陷害。
还有一派,自然早就看纪楚不顺眼。
自他出来之后,跟薛明成一起,想方设法弄走他们的田地,觊觎他们的祖产。
这还有点士族的样子吗?
穷人家出身的官员,一点也没有大家风度。
就他家还在老房子里住着呢,他心里就安稳了?难道不应该给家人盖大宅子吗?
总之这些人, 恨纪楚恨到入骨。
偏偏皇上极为信任他, 什么事情都要偏袒。
不愧得位不正的皇帝。
吵起架来, 自然风言风语满天飞。
扯到皇上身上,也只是时间问题。
要说因处理土地兼并之事闹出来的问题,也不是头一件了。
这次因为中原大旱, 彻底暴露出来。
皇上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