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御书房。
长孙无忌对李世民拱手施礼道:“陛下,剑南道的辅官已经选拔完毕,即日就可以赴任,不过,为了推进事态进程,最好让他们携带一批贞观犁过去。”
李世民点点头,开口道:“剑南道四十个州,每州十台,总共四百台,段卿准备得如何了?”
段伦连忙站出,满头大汗道:“陛下,工部库存没有那样多,还请陛下宽限时日。”
李世民脸色阴沉下来,冷冷道:“现在多少库存,产量几何?”
段伦擦擦脸上冷汗,开口道:“启禀陛下,工部现在有库存二百台,每日可以产十台。”
李世民听后脸色更加阴沉,“工部那么多匠人,每天竟然只出产十台,你这个工部尚书是干什么吃的?”
段伦顿时吓得呆若寒蝉,大气也不敢喘一口。
“陛……陛下,工部木匠只有一百二十人,每天产十台,已经是到了极限,他们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都花在工坊内,已经二十天没有休息过了!”
李世民摆摆手,不悦道:“朕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十天内必须把产量提升一倍,库存达到四百台,否则这个工部尚书就别干了!”
段伦眼睛猛然瞪大,脸色瞬间苍白。
“微……微臣接旨。”
……
秋日的清晨,碧空如洗,几朵白云悠闲地漂浮着,初升的太阳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温暖的阳光。
卯时。
李阳携长乐已经出现在了南衙工部大院。
大院内,晨光初照,露珠在绿叶上闪烁,映出斑斓的光芒。
李阳与长乐并行而来。
他们穿过庭院,步入工部正堂。
堂内。
几名属官已经等候多时。
他们见李阳到来,纷纷起身迎接。
“李大人早!”
李阳微微一笑,拱手回礼,“各位早!”
一位属官上前一步,拱手施礼:“下官工部郎中崔文轩,但凭李大人驱策!”
“下官工部员外郎王浩然,但凭大人驱策。”王浩然站起,自我介绍道。
“下官工部主事郑子墨,但凭大人驱策。”郑子墨站出,拱手施礼。
“下官工部令史李思远,但凭大人驱策。”李思远站出,拱手施礼道。
长乐静静站到一旁,目光落在李阳身上,不肯移动分毫。
李阳走到主位坐下,轻轻咳嗽一下,吸引了众人注意力。
“今日是本官上任第一天,欢迎诸位前来迎接,不知现在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
“回大人,贞观犁和打谷机的制作是最要紧之事,尚书段大人已经急得夜不能寐。”李思远站出,微微拱手道。
李阳摆摆手,“好,我们去看看。”
“大人请跟我走!”郑子墨上前领路。
李阳站起身,带着长乐与几名属官一起前往工部工坊。
他们穿过几条回廊,来到一处大院。
这里就是工坊所在。
李阳放眼望去。
大院足足有十几亩方圆,占地极广。
作坊分为铁匠区域和木匠区域。
铁匠区域内,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此起彼伏,铁匠们紧张地忙碌着。
空气中弥漫着铁块融化的味道。
火光映照在每个人脸上,显得格外专注和认真。
大炉子旁,几位汗流浃背的铁匠正抡圆了铁锤,将炙热的铁块打造成所需要的形状。
木匠区域,几名年轻的木匠围坐在一起,细细地制作木质零件,力求每一个零件都完美无缺。
“这是新任左侍郎李阳李大人!”李思远向在场众人介绍道。
所有工匠闻言,纷纷停下手中活计,齐刷刷站起来行礼道:“见过李大人!”
李阳微笑着挥手示意,“诸位辛苦了,不必多礼,请继续忙吧!”
他看向李思远,问道:“这贞观犁日产几何?现在工坊内有多少工匠?”
李思远恭敬回答道:“回大人,工坊内有木匠八十,铁匠四十,贞观犁日产十台,打谷机日产八台。”
“产量这样低!”李阳微微一愣。
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工部尚书段伦急匆匆赶来。
段伦五十岁年纪,身材微微发福,身穿紫袍,国字大脸上双目炯炯有神。
段伦进来一眼就看见李阳。
“李侍郎,你总算来了,”段伦大声喊道,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
李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