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李从嘉回到府衙中,诊治伤口。
马成达等人连夜抓捕刺客。
在茶馆中,抓了几名活口,衙役对刺客也开始严加拷问。
浑身染血的刺客,熬不住拷打,说了自己聚集地点,但谁是主谋不知道,他们就是奉命行事的小喽啰。
因为这几日李从嘉的剿匪,他们是洞庭湖水寨中跑散的流匪。
亡命之徒,受人雇佣之下,来刺杀李从嘉。
第二天一早,李从嘉看着审讯的结果心中却有些诧异。
“水寨中的水匪?看似合情合理。”
“究竟是谁?”对自己行踪有所了解,找到了非常好的刺杀时机,李从嘉心中想不通。
“把他们一个个带上来,我要亲自审问。”
片刻后,府衙内一名身着囚服,满身是血的人被带了上来。
“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怎么找到我的?如有撒谎,动大刑让你受罪罪。”
囚徒这一夜已经被折磨怕了。
“草民张远,潭州人,去年入了白龙寨,前一阵大军剿灭寨子,我逃回到潭州城。”
“谁联络的你,什么时候通知你行动的?”
囚犯说话都有些结巴,牙齿也被打掉了好几颗说道:“回到城中后,我的舅父找我,说有一单大买卖,让我随时准备着。”
“昨夜才发了兵器,今早临时在城门内客栈集合,到了下午才赶到了茶楼……”
囚犯仔细讲着事情经过,李从嘉认真分析着,这个囚犯也只是个临时听指挥的小喽啰。
李从嘉心中暗道:“看来主导刺客的人,只是知道自己明日接人入城,但是对于自己行踪,本就是不确定的,这刺客的主谋知道自己行踪后,找了个机会才下手刺杀。”
连续找了三名还活着的刺客,将他们联络人和行动情况,全都追查了一遍。
情况极为类似,联络人要么死了,要么就消失了,而且这些刺客都还有个特点,都是亡命之徒的水匪。
显然这主谋组织这次行动也花费了不少心力。
连续盘问下追查的人和头绪也越来越多。
一直盘问到深夜,李从嘉渐渐确定了一个真相,自己身边有叛徒,有人泄露了行踪, 甚至主谋就在当中。
因为此次行刺,主谋知道自己行踪,提前安排了刺客,昨夜开始让刺客们准备。
跟随自己的心腹之人大多是从南唐带过来的将领。
这些人的忠诚可以保障。
剩余的则是潭州与岳州的一些核心官吏。
但再往下接着调查,却再没有什么进展。
一连持续了数日,也不得不告一段落。
李从嘉心中宛如扎了一根刺。
“都说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此人一日不抓到我,心中难安。”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从嘉也减少了私下出行。
也怕给周娥皇带来危险。
与此同时,朝廷却发来了一封诏书。
诏书的内容大致意思是,趁着秋末之前,让李从嘉与周娥皇回京城完婚。
原来在周娥皇离开不久之后,李璟本想决定让他们在异地成婚。
但是周宗老爷子,一辈子最疼爱自己的大女儿。
如今大女儿出嫁,他却不想让他们在外草草完婚。
于是和皇帝李璟商量之后,最终决定是召回李从嘉。
所以才有了这封诏书。
二人在潭州城中,这几日相处了一段时间,浓情蜜意,爱意正浓。
而借用这次成婚机会,也想尽快赶回到江宁城中。
大战一般在秋收之后,粮草充足才可以。
此时算上往返的时间,也能赶在秋收之后回来。
李从嘉逐一安排事项决定启程,又带着周娥皇来到岳州,准备布置完后,一起离开。
岳州城,洞庭湖畔。
此时在湖畔边,正建造船坞,制船的基地。
李从嘉对军事、政务都进行了安排部署,临行的前一日,带着周娥皇,来到了洞庭湖畔的新建的船坞旁。
这也是他策划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晨曦初露,洞庭湖畔被一层薄雾轻柔地笼罩着,仿佛是大自然亲手为这片水域披上了一件朦胧的纱衣。
随着太阳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穿透了雾气,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映射出一片迷人的光辉。
湖岸边,一座繁忙的船坞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在这充满生机的画面中央,站着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女黄莹。
她就像是一朵盛开在工匠世界里的清新花朵,给这个男性主导的空间增添了一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