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少爷赏,恭祝少爷洪福齐天!官运亨通。”
“谢少爷赏,少爷好人有好报。” “奴才谢赏,恭祝少爷平步青云,到京师里做大官。” 郑国辉连连点头,他对付族中亲人,仆役的办法就是大发红包,各房头的亲眷每人一封红包,红包里放着一张十两的银票,这是早就准备好的。 护院、仆役下人则直接发放现银赏赐,每人1块一两重的小银饼,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又喜庆又直观。 热热闹闹的足有20多分钟,郑守仁和郑国辉父子俩也没空说几句话,被众人簇拥着进了郑府大堂上。 这下子,妇孺家眷和下人们都进不了大堂,四下里站在院子里,三五成群满脸喜色的议论着,仿佛泼天的喜事一般。 这么说也没错。 郑氏一族是通州府本地豪绅,也是典型的土老财,祖辈上曾出过一位三甲进士光耀门楣,可那是雍正年间的事了,距今都一百三十多年前了。 郑国辉如今正三品的金陵城守尉官职,在郑氏家族中是破天荒的大官,从来没有达到过的高度,可谓重振家族辉煌。 举凡通州城中的郑氏族人,莫不与有荣焉。 通州之地文风极盛,举凡家中不是实在破落,生计无着者,无论如何都要送孩子去读几年私塾,免得被别人闲话。 这个时代的江南省,经济富庶占据朝廷收支的1/4,文风极盛,号称“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 环顾左右皆是强手,通州府在江南九府中名列第八,自清初以来考中的进士,仅约百余人。 相比较姑苏府八百余人,常州府645人,扬州府471人,江宁府311人,松江府240,镇江府209人,淮安府129人,只能屈居第八位,略高于徐州府两榜进士的人数。 话回正题 在郑府大堂上,族长郑守仁高居上首右侧主座,郑国辉被几位叔伯强行按着,坐在了左侧主座,与父亲郑守仁并肩而坐。 其余三叔,四叔,五叔及各房管事,成年男丁在下首分列左右,前排坐着,后排就只能站着听了,足有三十多人。 因为二叔郑守义英年早逝,他的位置是二房的大哥郑国军坐着,排在五叔郑守成的后面。 在座的众人中 郑国辉的官位最大,身份最尊祟,但是在以孝悌仁义治天下的当代社会中,他总不能越过父亲郑守仁坐到首位上去,所以屈居次席。 这把老爷子高兴的花白胡子乱颤,这个族长之位他坐的从来没有今天这么惬意舒心,乐呵呵的眉眼都眯成一条缝。 众人坐定后,郑守仁还一个劲儿的只顾着乐,将颌下花白的山羊胡须捋来捋去,也不说正事儿。 四叔郑守业看的哭笑不得,只能率先开口说道;“今日大喜临门,贤侄国辉荣归故里,该拿出什么章程来庆贺一番?还有诸事如何计较?都该说说了,这大喜事,首先要请本地官府和……” “且等一下。”郑国辉伸手止住了四叔郑守业的话头,目光扫过三叔郑守道,五叔郑守成和一众堂兄弟的身上,说道; “此行不宜宣扬过甚,我的剿匪大军还滞留在锡山县城休整,本官身负上命,擅离职守已经是不该了。 只不过思乡心切,稍许通融一些。 此非例常的省亲回乡,族内自家热闹一番就是。 切不可大动干戈,反而引得人人侧目,这对本官的清誉多有干碍,于事反而不美。” “是了,是了,这是四叔考虑不周,还是贤侄说的对。官场上风云莫测,我等乡野之人如何懂得?酒席时我认罚三杯。”四叔郑守业不愧是行商,认错的极快,摇着头满脸懊悔之意。 郑国辉莞尔一笑,说道; “区区饮宴之事,原本无伤大雅,只是顾虑到人多口杂,难免会有是非传出。 若只是邀请本地知府,同知,通判数人,也并无不可,就当稍加结交便是。 这样吧 郑顺拿着我的名帖,去邀请本地知府数人,就定于明日傍晚,在府中小聚即可。 这些本地的父母官,还是要刻意交好,原本也在情理之中。” 这番安排下去,在座的郑氏族人个个觉得面上有光,腰板都挺得更直了些。 咸丰年间战事频繁,武官的身份地位随之也水涨船高起来,再不复早、中期文贵武贱的情形。 “大伯父,我二哥如今也是朝廷高官显贵,又到双十年龄,这亲事到底该怎生筹办,您老要拿个章程出来啊!”说话的是二房头大哥郑国军。 他与郑国辉同岁,但是小月份。 在通州这个地方,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