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吉祥!”
“给二少爷请安。” 郑国辉来到前堂的时候,这个院子里,房间里都站了很多人,每一个都穿着祭祀的黑袍,见他到来纷纷行礼问候。 能来到这里的都是郑氏族人的重要人物,要么是各房头主事,要么是族老或散布于各地的郑氏一族分支首领和有威望的族人。 郑国辉一路应付,进了大堂,见到上首坐着的老太爷郑守仁精神矍铄,早就换上了一身祭祀黑袍,正在与旁边的族老叙谈。 郑国辉进到大堂来,所有人的目光便落在了他的身上。 “什么时候了?” “差一刻就到正时了,再不过来,我都准备喊人去请了。” “嗯,奏乐吧,给大家提提神。” “行,我这就去安排。”四叔郑守业是祭祀的引赞一职,得到郑国辉的吩咐,马上就去安排吹打乐队奏乐。 这是聚集族人的信号,听到乐声的族人都要尽快的赶到祭祀场地来。 激昂而铿锵的乐声很快响起来,在场的族人纷纷转头望去,神色也都变得凝重起来。 夜色中汇聚而来的人群,听到了激昂的乐声,立马就开始小跑起来,互相催促着尽快赶来。 乐声演奏了十几分钟,便戛然而止。 24支号角突兀响起,沉闷而悠扬的号角声传出去极远,“呜呜”的响彻夜空。 青石小广场上的大红灯笼一个个被点亮起来,还有围绕在祭坛周围的99盏马灯,家族中宗祠内光芒大放,手臂粗的牛油大烛全都点燃了起来。 大房宅邸的中门打开 最先走出来的是36人的先锋号角队,紧跟着是36人的行军鼓队,还有36人的吹打乐队,身边是长长一队提着马灯的族人。 在这些人的身后 就是身穿黑色祭袍的郑氏家族族长郑守仁,郑国辉及一干重要族人,统一的都穿着黑袍,数量足有两百余人。 在他们的两侧,是400名兵丁充作仪仗队,后面是扛着牛头,整猪,整羊的贡品队,再在后面是马车队。 36辆大马车上装满了点成寿桃的馒头,糕饼等物,还有象征丰收整筐的鱼,稻谷,堆的满满的白条猪肉,羊肉等等。 长长的队伍经过族人聚集的青石小广场,环绕着祭坛转了一圈后,由主祭人,司礼,通赞,引赞带领着一干族老,登上祭坛。 点亮祭坛上熊熊的炉火,随之响起了惊天彻地的12声炮响,这个程序叫“升炮”,意思就是闹出点动静来。 让在天上的老祖宗注意了,宗族祭祀就要开始了。 炮响过后 主祭人郑守仁站在祭坛的炉火边,手拿着青卷开始宣读祭文,这都是请最有学识的大儒撰写的青词,读完了投在炉火中,化作一缕青烟送到天上。 祭坛周围黑压压的郑氏族人也不知道有多少? 在灯光的映衬下,每一个人脸上都是狂热而神圣的表情,全都向着祭坛的方向就地跪下,口中默念着“祖宗保佑”。 祭坛上 “向东方苍龙星君,拜……” “向南方朱雀星君,拜……” “向西方白虎星君,拜……” “向北方玄武星君,拜……” 司礼拉长的语调喊出来,郑国辉父子连同一众的族老,便不停的跪下来磕头,又站起来。再跪下来磕头,又站起来…… “敬告列祖列宗,我郑氏31代族人郑国辉性情早慧,英勇睿智,才能兼具,率领通州团练平贼戡乱,功莫大焉,得朝廷看重……” 洋洋洒洒的夸了一遍后,郑守仁,郑国辉父子又再次跪下,感谢列祖列宗在天之灵护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族人安康,无病无灾云云。 在祭坛上折腾了一个多小时,里外磕了有几十个头,这才告一段落。 然而,这才仅仅是整个宗族祭祀开始,经过升炮,序立,引神,祝祭,参拜后,主祭人郑守仁带着族中一众重要人物走下祭坛。 最前面的先锋号角队、行军鼓队、吹打乐队再次演奏起来,整个长长的祭祀队伍顺着道路向前移动,需要在通州城内走一圈。 郑国辉直接安排人将老爷郑守仁和二十几个年迈体衰的族老送回府中,必须立刻熬些姜汤,再进补一些鸡汤之类的食物暖暖身子。 否则,这严寒的天气肯定吃不消。 至于这绕城一周,就由年轻力壮的族人代劳,郑国辉自然就接任了主祭人。 又是锣鼓奏乐,又是放炮闹出偌大的动静,通州城内居民也早早就醒了,纷纷涌上街头看热闹,一路叫“好”声不断。 马车上装了很多寿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