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源的目光如炬,锐利地扫过手中的文书。
不过一刻钟的工夫,他已经将文书看完,但眉头却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
事情的发展,似乎比他预想的要严重得多。
吴建安的口供中透露,整个事件的策划者已经不再是卢安世等人,而是转由朱燮元接手。
这个消息,让秦思源的心头一紧。朱燮元此刻尚在前线对峙,还未返回成都府,但有一点已经明确无误——他将在不久的将来,带领一万精锐部队返回。
这一万精锐,是历经沙场的战士,是在前线与奢安叛匪浴血奋战的勇士,绝非侨盘山上那些乌合之众可比。
秦思源忍不住嗤笑出声,朱燮元这是打算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要将他击垮。
他心中虽有不喜,却也不得不承认,大明之中,毕竟还有懂得审时度势的明白人。
可惜的是,大部分官员都在拖后腿,让这些有能力的人陷入斗争里面,让他们放不开手脚。
他再次拿起文书,细细审视。前线的精锐部队一万,胡广行省的一万,成都府的五千,竟然还有从重庆府调来的五千人。
这一连串的数字加起来,竟然达到了三万之众。再加上成都府和地方上的官军,总数至少在四万以上。
如果再加上民夫等辅助人员,绝对超过了五万的大关。
这样的兵力部署,与陆元化之前的情报大相径庭。
关键在于那一万从前线回来的精锐,他们经历过长期的战斗洗礼,其战斗力绝非未经沙场的军队可比。
秦思源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把文书收起。现在不是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先去把秦、王两家的事情解决。
大管家一直在院子不远处等待,看到秦思源出来,马上笑着上前带路,“三少爷,老奴给你带路”。
秦思源笑着点头,“辛苦大管家了,请带路吧”。
马逸群也迅速跟上,几人一起到了大堂,到了门外就听到里面笑声不断,好像很热闹的样子。
秦思源在大管家的恭请之下进了大堂,大堂里坐满了人,有很多人他都不认识。
坐在主位的也不是秦文蕴,而是一个须发花白的老者,看样子起码八九十的样子。
“思源来了,快来见过你大太爷爷”,秦天云看他进来,赶忙站起来介绍道。
秦思源马上知道了这是谁,老爷子的大伯父,秦家的老古董,常年待在秦家祖祠,没想到把他给请出来了。
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大太爷爷,居然在他身上看到了身怀武艺的痕迹,看来这个老头不光是老古董,还是家族的教头。
“孙儿秦思源见过大太爷爷”,秦思源行了一礼,就冲这岁数他也要给他行礼。
老者眯着眼睛看了他很久,然后说道,“好孩子,你是个好孩子”。
然后转头说道,“文蕴啊,你的岁数也大了,该放松一下,把事情交给年轻人吧”。
说完就站了起来,颤巍巍的出了大堂,一个小厮赶忙上前将他扶住,一起走了出去。
秦思源皱起了眉头,没有搞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还是秦天云说道,“老人家就是想来看看你,没有别的意思”。
不过秦天云怪异的看了一眼秦思源,老头最后说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的,相当于直接说秦家可以交给秦思源了,这让他非常奇怪。
秦思源找了一个地方坐下,“爷爷,你们有什么事情就说吧,今天我们畅所欲言”。
大堂内一时陷入了沉默,秦思源坐在左边第一个位置,对面就是秦文蕴,下面是病恹恹的王鹤堂。
由于今天的特殊性,秦天明也被允许出现在了大堂。
秦思源的话引起了大堂内的一阵骚动,但争论的焦点很快转向了更为实际的问题。
大明当前的政治局势以及秦思源提出的方案的实际可行性。
特别是土地被收后,秦家和王家的族人如何维持生计,成为了讨论的重点。
秦文蕴沉吟片刻,缓缓开口:“思源,你的提议固然高瞻远瞩,但我们不能不考虑实际情况”。
“土地是族人的生计之源,一旦被收,我们的族人将何以为生?”。
秦思源沉声道:“爷爷,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土地必须收上来,要不然这么多百姓无法生存”。
“至于他们的生计,我想二叔已经给你们说过了,他们可以在商业中发展,他们有银子有人手,应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