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嫡明 > 第一百二十二章 被嫉妒

第一百二十二章 被嫉妒

四十多个同窗,小到十三四岁的少年,老到四五十岁的大叔,都是目光烁烁的看着朱寅。1@零?点D×±看±书!? ÷免??费?阅?读°

目中好奇、惊讶、嫉妒、不屑不一而足。

这么小就来国子监读书?

朱寅在众目睽睽之下安之若素,从容不迫,旁若无人的对李助教行礼道:“学生朱寅,拜见李师!”

然后,就肃然跪拜下去,叩头。

天地君亲师,初见老师,当然要拜!

否则,便是非礼之举,丧心病狂。

朱寅知道,这位坐堂授课的李助教,就是他如今的老师了。

按国子监制,崇志堂的老师有十五位从八品助教、十位正九品学正、七位从九品学录。

助教,就相当于班主任了。学录,更像是辅导员。

李助教当然早就被打过招呼了,他风度闲雅的点头,笑道:

“免礼,起来说话。”

“诺!”朱寅这才站起来,并不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李助教年约五旬,相貌敦厚,可他张口就道:

“朱寅,你十岁就入国子监,乃国朝未有之事。虽说你是因功纳捐的例监,但既然来南雍进学,自当知圣人之言。”

“你便背《大学章句》本经来听罢,这是入学堂课,必要面试的。”

意思是,你既然来国子监读书,应当有两把刷子。这堂课面试,免不了的。

一上来就让朱寅背《大学》本经,是不是刻意为难?

不是。

因为《大学》本经只有两百多字,很好背,是四书五经之中最简单的。

而且明朝科举极其重视背书。官学课程,一半都是背书。背书就是基本功。熟背四书五经,只是基础。

换句话说,就是在乡村社学读过几年社学的蒙童,能背诵《大学》本经也不稀奇。

至于水平更高的童生,那就百分之百会背诵。

李助教与其说是为难,还不如说是放水。

可即便如此,很多人仍然以为,朱寅未必能熟练背诵《大学》本经。

“遵命!”朱寅神清气朗,不疾不徐的背诵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真是太小儿科了。两百多字的《大学》本经,一字不漏的背下来,十分熟练。

简单吗?

短短两百多字,那是真简单。

然而就是这两百字,后世很多搞文科的博士教授都背不下来,可能只会几句。¢微`趣^小!说? \免!费.阅-读¨

后世很多人以为,《大学》很长,可本经其实只有两百字出头。就算加上“传”,也就是经传合一的《大学章句》,也才两千字。

众人听到朱寅背完《大学》本经,不禁有点讶然,似乎有点刮目相看了。

不是因为朱寅能背《大学》本经,那算个鸟。

而是因为朱寅的气度!

这孩子第一次进入国子监,年纪这么小,当着师长和这么多师兄的面,居然一点都不慌。

小小年纪气度从容,言行举止落落大方,声音虽然清雅,却沉郁悠长,抑扬顿挫,宛如洛下书生咏。

明明是个稚子,偏偏已有名士之风。

一副见过大世面的派头。这哪里像个孩子?

此子,多半是哪家豪门大族的子弟了。

实际上,只有朱寅自己知道,他是以话剧吟诵的方式,在背诵《大学》本经。

可看在众人眼里,就成了洛下书生咏的魏晋风度。

因为明朝书生背书的风格是一板一眼,用《洪武正韵》字正腔圆的的背诵,方正有余,韵味不足,缺了那种潇洒的魏晋风度。

在朱寅看来,就是功能性多余,审美性不够。

李助教露出一丝赞赏之色,笑道:“子有魏晋风?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