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旨意一下,群臣觉得既是题中应有之义,也多少有些惊叹,
十五岁的总督!
朱寅如此年少,就节制西北五镇兵马,实在是国朝异数啊。_¥.3/?8?{看+书!°网_ °-o首^£发.$*
大明朝的总督多是临时差遣,因事而设。
比如五镇总督,朝廷之前就没有这个差遣。只是因为西北蒙古贵族庆王称帝造反,事关重大,这才临时添设。
可是按照惯例,钦差总督的文臣,一般要加副都御使衔,以副都御使的身份,监军统兵。
朱寅的本官只是正四品佥都御史,和副都御使差了两级,本来是没有资格出任总督的。
但庆王僭越称帝,事急从权,皇帝也只能这么干了。
朝臣之中,也没有人犯傻的奏请加朱寅为右副都御使衔,以适配总督之职。
因为肯定不行。
右副都御使乃正三品京官,还是御史序列,已是国家重臣。朱寅做官也就三四年,在金都御史任上才两个多月,怎么可能加右副都御使衔?哪怕他在乌梁素海立有大功,那也不行。
那么就只能低配了,让朱寅以佥都御史衔,破格担任总督重任。等到再积累一些资历,再加右副都御史不迟。
实际上,无论是朝臣的推荐,还是最后皇帝的任命,背后都有一股力量在运作、影响、推动。这股力量在朝中暗流涌动,没有引起注意,可声势已经在潜滋暗长。
从内阁大臣,司礼监太监,到大小九卿,再到中低级京官,朱寅早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经营出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了。
没有这股势力的作用,无论是恢复河套还是担任总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朱寅年仅十五岁,就被赐予尚方剑,授命为五镇总督,乍一看很是荒谬。
可是朝臣们对此并无异议。
朱寅是唯一连中三元的神童,自古以来绝无仅有,还是皇长子的老师。仕途起点之高,足以抵消资历的不足。而且他未出仕时就已经在南京立功勋,破获耶稣会阴谋,帮助朝廷平定江南瘟疫。
这次又收复河套,大破鄂尔多斯部,斩获百年未见的乌梁素海大捷。
朱寅的才能,没人能否认。
如今的舆论谈论朱寅,都有一些神秘色彩。
当然,朱寅的神秘色彩还仅仅停留在“天生圣贤”、“文曲星君”、“辅弼奇才”等人臣层面,和帝王天命毫无关系。
没有人怀疑这种神秘色彩关系到神器大位、朝代兴替。
这不仅是虎牙特务们宣传的好,也因为朱寅是科举出身,更因为大明从庙堂到民间就没有文臣篡位的认知。^k_a!n¨s\h?u\z¢h¨u-s/h.o,u~.*c′o^m?
皇帝任命朱寅为五镇总督,固然因为事急从权,不宜临阵换帅,还有一个不可说的原因。
那就是银子!
朱寅打下富裕的鄂尔多斯金帐,获取了蒙古贵族们的金银,绝大多数上缴。
皇帝又发了一笔财,心中也暗奇朱寅忠孝。看在这么多金银的份上,他也乐的重用朱寅。
这么多原因,才促使朱寅得赐尚方剑,以金都御史之衔出任五镇总督。
圣旨和尚方剑,已经送往西北去了,六百里加急之下,眼下应该到了朱寅的手里。
这几日,朝野内外都盯着西北。内阁惴惴不安,担心收到朱寅大败的塘报。沈一贯固然寝食难安,就是不待见朱寅的元辅王锡爵,也愁眉不展,心中忐忑。
如果西北大败,僭越称帝的庆王逍遥法外,自己这个首辅大臣,必然要引咎辞职。
所以这段日子,几位阁臣都是很晚下值,每夜都等着西北加急的塘报。
今日已是五月初四,明日就是端午毒日,宫中已经在设坛打醮,祛除五毒。可阁老们都是心绪不宁。端午毒日,不会突然传来不好的消息吧?
王锡爵总觉得要发生什么事,他身上的吉服有点空荡荡,苍眉紧皱的来回踱步。
沈一贯端着茶盅,默默看着桌案上的一叠奏章出神,半天也没有打开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