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我的意见?师兄且说,是碰上了何种瓶颈。¢x¢n*s-p¢7^4¢8,.~c¢o·m/”姜墨客气地说道。
“或许这也称不上瓶颈,像是摆在我面前的两种选择。”司徵羽认真地回答道,“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忽而发现人生百态,似乎并不是靠一首歌就能写完的。
“就好比你们夫妇在轮回镜中历经的千载轮回,想来也只不过是你们整个人生的片段,《轮回镜》这首曲。
“虽也算得上是我的自得之作,但想通过这首曲来概括师弟和师妹整段感情经历,肯定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我便想到了这么个问题。
“以他者人生为主题的歌曲,究竟该以何种创作方式才是正确的?是以深层的视角去剖析故事本身,还是说以片面的感慨传递情绪便足够?”
假如司徵羽是让姜墨用较为专业视角,去解答这个问题,姜墨肯定是做不到的。~g,g.d!b`o`o`k\.¢n*e_t^
好在身为优秀创作者的司徵羽,会问这个问题,就说明他心里其实已有答案。
看似选择题,实则是判断题。
结合《轮回镜》来看,司徵羽想问的无非是,“这种片面视角的感慨,究竟适不适合作为创作一首歌的底层逻辑?”
因为“以他者人生为主题”这句话本身,就和“人生百态”是相互冲突的。-完·本+神.站? !已?发.布!最~新,章_节`
没有谁的人生,能够用某个“主题”来概括。
这主题就如同标签。
司徵羽或许是认为这样随便给人“贴标签”,似乎不太适合作为他的创作态度。
所以便有此一问。
姜墨倒也没有含糊,立即这道判断题填上了答案,“依我之愚见,这乐曲被创作出来旨在歌颂,而非是纪传体的史书,必须客观公正地把他者人生,分毫不差地记录下来。
“明晰的主题能让乐曲所传递的情感,越发直击人心。乐曲无需去讲述深刻的故事,因为故事永远都在每位听者的内心。”
“音律不是用来讲述他者人生的透镜,而是照亮听者内心的火炬。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真正的作品,才刚刚在听众的胸腔里诞生。”
尽管姜墨在讲完最后一段话时,感觉自己似有些“装过头”,好在这种颇具“文艺色彩”的比喻,最容易击中创作者的灵魂。
“音律不是用来讲述他者人生的透镜,而是照亮听者内心的火炬……”
司徵羽眼神发愣,反复呢喃着这句话。
直至司徵羽再次回过神来时,他望向姜墨的眼神是越发的惊异。如若不是确定姜墨真的没有半点音律水准,他真的会认为姜墨是个比他还要专业的乐师。
但问题是,
姜墨既然不是专业的,他的这些观点又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司徵羽并不知道,姜墨之所以能够讲出这些观点,不是因为他有多么专业,而是他拥有一种来自于另一个世界的思想。
现代社会不同于思想僵化的古代,每位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公民,都有资格发起思辨。
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下,就总会让人掌握到部分非自身专业的知识和观点。
嗯,直白点说,是经常网上冲浪导致的。
说啥都懂,但屁本事没有。
……
好在这对于司徵羽来讲还是挺受用的,至少是让他明晰了往后的创作方向。
继而,姜墨为了让氛围不再沉溺于严肃之中,便直言问道:“既然话说到了这里,我倒是有些好奇,师兄接下来准备给谁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