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也或许是史书的记载受到政治立场的左右。
所以一首以来中国各朝代的史书被诟病没有一朝的史书可信度超过九成,多数不超过八成。
但中国的古代史,依然是全世界古代史中内容最全面,可信度最高的,尤其是有诸多文物和其它同时期史料相互佐证。
隋炀帝在位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巩固隋朝发展,继位之初的隋炀帝便决定营建东京洛阳。
虽然杨广的父亲杨坚,己经在其在位期间完成了首都大兴城(长安)的建设。
但为了借助水利掌控中原与富庶的江南,杨广决定迁都洛阳。
可是为了建造新都洛阳,杨广消耗了大量的民力、物力。
公元605年,杨广正式迁都洛阳。
并以洛阳为中心,开始修建贯通南北、连接多道河流的大运河,多条运河统称为隋朝大运河。
而早在584年时,隋文帝杨坚便为了将关东资源便利地运至关中,引渭水自长安开通到潼关的广通渠。
水利运河为国家和百姓带来的利益极大,影响也极为深远。
华夏大地上,几乎所有大一统王朝都在这一点上保持着默契,治理黄泛、挖掘运河、沟通水利、开渠垦荒,数千年来这些水利工程都被历朝历代视为基本国策。
哪怕时隔数千年,后世中国在水利上的投入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庞大。
运河带来的价值远非几句话就能囊括。
所以修建运河也属于隋朝的国策。
但因为杨广的急功近利,其主导挖掘的大运河规模空前,尤其是在较短的时间里集中进行,远远超出了隋朝人口与国力能够承受的上限。
虽然大运河的建成被视为杨广重要的功绩,可也因消耗过多民力,成为推动隋朝灭亡的关键原因之一。
不合时宜不加权衡地欲成大业,有时反而成了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