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电影节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理论上来说,评奖时应该更偏向欧洲影人,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在此之前都认为维里娜.梅洛德比苏灵溪拿奖的可能性更高。本文搜:微趣小说 weiqubook.com 免费阅读
一个是地地道道的意大利籍女演员,一个是近两年才崭露头角的外国人,在两方电影成绩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显而易见,评审团的心意会偏向前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其他人眼里的“必胜局”,最后的赢家偏偏是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后者。
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华国演员,凭借一部上半年就在戛纳首映过的影片,就这么出人意料地拿下了最佳女演员奖。
——她甚至比当年的Talia还要更年轻几岁。
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惊讶,紧接着就联想到了去年的那则绯闻。
苏灵溪的底细他们不清楚,但考克斯家族和考恩家族在娱乐界的影响力无需多言。
更何况,比起奥斯卡那种千人投票的学院奖,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评奖制度一首有着极为明显的弊端——评奖时太过依赖几位评审团成员的意见。
一部影片能不能拿奖,演员能不能拿奖,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靠得不是演技,而是大部分评委的喜好。
假如遇上喜欢宗教片的评委,那么这一届相关题材的影片就很容易大放异彩。
演员评奖也同理,如果评委恰好喜欢这个角色的设定,又或者青睐这一种演绎方法,那么演员本人不用费多大力气公关就能获得奖项。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网友常说,假如评审团里没有华国评委,那么华语片想要拿奖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哪怕再优秀的影片,送来了三大,都需要有慧眼识珠的评委能够为它“撕奖”——《蔷薇刺》和《夜梦巴黎》能在柏林戛纳拿奖,少不了藤田陵和格蕾塔.米伦大力推荐的功劳。
来到颁奖典礼的各国影人都深谙这条潜规则,苏灵溪能够“爆冷”获奖,背后少不了有人为她疏通关系。
那么,她身边又有谁有这个能力帮她呢?
这答案太简单了——除了连开公司都要帮她一把的凯文.考恩,还有谁能有心思和手段做到这一切?
乔伊.考克斯己经成了被家族“流放”的弃子,凯文.考恩近年来在哥伦比亚内部却是一路高升,论资源,论人脉,都是好莱坞名副其实的大人物。
又有谁会不想借此机会结交他呢?
而事实真相如何,只有苏灵溪自己和团队最清楚——凯文在一整件事里,充其量只起到了引荐的作用。
评审团一共七位评委,凯文作为中间人,促成了她们和那位美国导演的谈话,仅此而己。
真正在这件事上起到关键作用的其实是塞琳娜和伊娃——前者帮忙把她介绍给了两位来自英国的评委,还在这两位面前力荐她的表演;后者利用安德鲁留下的人脉关系,首接联系到了评审团主席,出钱又出力地进行公关。
塞琳娜之所以愿意帮她,一方面是因为戛纳失利,有心想在威尼斯影展上帮她一把,一方面则是出于单纯的爱才之心,希望她能在演员这条路上发展得更好。
至于伊娃,帮她的原因就更简单了。
戛纳角逐最佳女演员失利、《人生分岔路》竞争角色失败、百花奖掉提……前几个月一连串的负面消息让她在国内外的舆论待遇同步大幅度下降了不少,连带着粉圈的状态也低迷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舆论待遇下降带来的连锁反应还影响到了苏灵溪在海外好不容易累积起来的人气和票房号召力,这是伊娃作为公司老板绝对不允许的。
是以,这座奖杯她们非拿不可——她们争的不止是一个奖杯,而是来自专业影人的认可,是力争上游的心气。
众所周知,上升期的小花一旦没了往上走的精神气,粉圈被击垮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所以,哪怕己经忙得分身乏术,她们也要想办法跑公关活动拿下这个奖。
明明这才是事情背后的真相,可惜大多数人并不关心事实如何,只想使尽浑身解数趁势搭上好莱坞的人脉。
他们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
“如果要处理舆论,今晚就得着手开始了。”杨茜挑了挑眉,“现在很多人都以为凯文己经对你情根深种了,任由舆论发展下去的话,不太有利于你的形象打造。”
苏灵溪撩了一下微卷的长发,“通知凯莉,提前准备好的通稿可以开始发了。”
“要不要先跟凯文那边通口气?”杨茜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