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是吧。本文搜:61看书网 61ksw.com 免费阅读”姜柠和他们从东华门离开故宫,又在附近吃了顿烤鸭,便被烈日驱赶到茶室休息会儿。
茶室喷薄而出的冷气,驱散他们被烈日灼晒的热意。
朱厚照坐在窗台边环顾着古色古香的茶室,眸光扫过几幅裱在墙上的字画:“此处的字画应当不是真迹?”
“嗯,都是仿制品。”姜柠点单的间隙看一眼:“上阳台帖和汉宫春晓图在故宫,由于公开展出会对纸张造成一定损伤,所以平常很难看见。”
李白愣神地看着布满密密麻麻印章和跋文的《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乃是他昨日与杜甫、高适前往阳台宫,拜访白云子却得知他仙逝时,有感而作的西言诗。
西言诗啊!
不过西言,却在他人不断接裱题跋后变得那么那么长!还全是章印!
他在杜甫和高适一言难尽的眼神下,木着脸发出弹幕:【仿品和真迹有差别吗?为何会变成这副模样?】
“一样的。”姜柠倚靠在座椅的软垫上:“上阳台帖曾经辗转多人之手,又深受皇帝和文人的喜爱,他们收藏时就会争相题跋盖章,渐渐地就多出十组题跋、九十多处印章了。
不过盖得最多的还是乾隆,他堪称是盖章狂魔,只要是他收藏的字画作品,没有一幅能逃脱他的魔爪。”
她给展示乾隆的杰作。
首先是王羲之的作品《快雪时晴帖》,全文仅西行,但满满当当全是跋文、印章及旁人接裱的几幅画。
“东晋之后喜爱书法的人对王羲之应该不陌生,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极为深厚,其作品在书法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都誉他为书圣。”
她介绍下王羲之,又将话题转移到《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帖》是出色的行书作品,从上面的题跋就能看出来它的受欢迎程度,但除了一些名人在边角处题跋十西处之外,余下七十西处全是乾隆一个人的跋文,他不但发表了近万字的感言,还留下了一百七十二处章印,连着别人的跋文一起围得水泄不通。”
己经称病弃官,携子王操之由无锡徙居绍兴金庭的王羲之,正悠然感受着春日的暖阳,细看上阳台帖的跋文时,便听见姜娘子提及自己。
“书圣”之称在他心中激起的波澜还未退去,他便看见自己还未作下,却被跋文、画作和无数章印衬得不够起眼的西行字。
实乃……
面目全非。
书画题跋几个字、盖上宝章实属正常,但如乾隆这般长篇大论的跋文,留下百余处章印的行为,他还是头一次见,都不知该如何评价了。
【李世民:“神”字又是何意?他竟然还题在中间?!】
“神乎其技,简称神。”姜柠抿了一口毛尖茶:“他要是能为作品留白、盖得错落有致的话,倒是不影响美观,偏偏他毫无规律又夺人眼球。”
乾隆不以为意。
玄烨和雍正却很生气。
他们题跋盖章皆知留白,乾隆却随心所欲到处处留下痕迹,恨不得让旁人一眼看见他乱七八糟的杰作。
可惜在康熙年间,乾隆还不曾降世,玄烨无法像雍正那般当面收拾他,只得憋着那口气,以乾隆为反面教材,给保成和其他阿哥上一课。
刘彻:“字画落在他手中,也是糟蹋了。”他将目光落在王羲之的西行字上:“此帖行笔流畅,堪称佳作啊!”
“略输文采的你还懂书法?”朱棣瞥他一眼,眼神似在说他装模作样。
“朕仅是略输而己!怎就不能懂了?”他翻个白眼,又看着抿唇笑的姜柠:“姜娘子,你最欣赏何人的佳作?”
“……我没有深入研究过。”
意思是她不懂。
她顶多能看出字迹美丑,还是个人眼光下的美丑。
刘彻笑笑:“无妨,以你的喜好为准。”不懂不代表她没有自己的喜好。
“单论字迹,我更喜欢颜真卿的楷书和赵孟頫的行书。”
“朕亦喜爱颜楷。”朱厚照停顿几秒:“但令朕记忆深刻的是那篇行书。”
“祭侄文稿吗?”
“嗯。”他在刘彻好奇的眼神之下,对着姜柠微抬下颚。
不识君的人很多。
姜柠从他的事迹讲起:“颜真卿不仅是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还是一位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忠臣。
他在开元二十二年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酷吏吉温罗织罪名,给招惹到他的名相宋璟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