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行人在领略了现代的国庆阅兵、内蒙古草原风光以及珠海航展、义乌小商品商贸的震撼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些新奇的事物和壮观的景象,让他们对现代这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朱吾能和朱瞻基的穿越功能下,朱棣一行人回到了大明。
一回到大明,朱棣便雷厉风行地着手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事宜。
对于这次远航,朱棣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他不仅想要通过这次航行宣扬大明的国威,拓展海外的商贸往来,更希望能够在一些关键的地方驻扎军队,以确保大明在海外的利益和影响力。
首先,朱棣将目光投向了马六甲海峡沿岸。
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被誉为“海上十字路口”。
掌握了这个要冲之地,就能够有效地保障大明船队在西洋航线上的安全,同时也可以对过往的商船进行监管,维护海上贸易的秩序。
其次,朱棣还计划在苏门达腊岛驻扎军队。
苏门答腊岛物产丰富,是大明与西洋各国进行贸易的重要中转站。
在这里驻扎军队,不仅可以保护大明在当地的商贸利益,还能够震慑周边的势力,确保该地区的稳定。
再者,在锡兰山国驻兵。
锡兰山国位于印度洋的关键位置,它不仅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更是控制印度洋航线的咽喉要道。
此前的远航,郑和船队曾在此地遭遇过一些波折。
这些经历让朱棣深刻认识到,要确保大明船队在印度洋的航行安全以及贸易的顺畅进行,就必须加强对该地区的掌控力。
而在锡兰山国驻兵,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
朱棣心中明白,唯有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灵活的外交手段,方能维护大明的利益和尊严。
他坚信,在锡兰山国驻兵不仅能够保障大明船队的安全,更能向周边国家展示大明的实力和决心。
然而,让朱棣始料未及的是,当他在朝堂之上提出往海外驻兵的提议时,却遭到了众多文臣和武将的反对。
这些人或出于对战争的恐惧,或担心此举会引发不必要的外交争端,纷纷站出来表示异议。
礼部尚书吕震一脸凝重地走出队列,他眉头微皱,忧虑之色溢于言表。
他向朱棣深施一礼后,语气沉重地说道:“陛下,微臣以为,我大明虽然国力强盛,但在海外多地驻兵一事,仍需谨慎考虑。
此举不仅需要筹备大量的粮草物资,还需耗费众多人力,这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消耗。
况且,海外之地风土人情与我大明大相径庭,驻军于此恐怕会引发诸多事端,实乃得不偿失啊。
更何况,那些地方本就是我们的附属国,只要让他们派兵保护我们的船队,无需驻军。”
工部尚书宋礼紧接着也出列,他的脸上同样写满了忧虑。
他向朱棣躬身行礼后,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近年来,长江、淮河流域已连续三年遭受旱涝灾害,前年河北更是遭遇了严重的蝗灾。
如此天灾频繁,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吃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在海外驻兵,那么大明境内的众多难民又该如何安置呢?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啊。”
兵部侍郎方宾站在原地,沉思片刻后,还是决定上前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向朱棣行礼后,缓缓说道:“陛下,边疆防务本就形势严峻,如今若再抽调兵力远赴海外,势必会削弱本土的防御力量;万一北方的鞑靼等外敌趁机来犯,我们恐怕难以应对啊。”
方宾的话音刚落,淇国公邱福也站了出来。
他向皇帝抱拳施礼后,说道:“陛下,方侍郎所言甚是,分散兵力,对于北伐大业实乃不利之举啊。”
反对之声如潮水般一浪高过一浪,此起彼伏。
朱棣的眉头紧紧皱起,脸色也变得愈发凝重。
就在这时,杨士奇迈步而出,他面带微笑,拱手向朱棣行礼,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依微臣之见,驻兵海外实乃远见卓识之举啊。马六甲海峡乃是南海上的交通要道,掌控此地,便可确保我大明的海上贸易畅通无阻。
如此一来,商贸必然繁荣,而国库也会因此充盈起来,国库充盈了,就能安抚并安置更多流离失所的难民,帮助难民重新建立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