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最让叶煊重视的,就是‘深耕犁’。.k?a\n′s¨h+u\w_u~.?o′r*g\
当今明朝,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生产力不足,这也是古代封建王朝中都具有的问题之一,若是生产力提不上来的话,那么就算再好的政策制度也没有用。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制造,深耕犁算是终于制造出来了,就摆放在叶煊的面前。
它的整体比曲辕犁更高大,通体黑铁包裹。
这东西制造起来并不复杂,因为曲辕犁自唐朝就已经出现了,而深耕犁的构造与部件是基于曲辕犁改良的,因此制造起来很轻松。
其主要的部件中有犁铧,用铁打造,形状为等腰三角形,底宽一尺二寸,高八寸,尖头厚实,两侧开刃,形似箭镞。
功能上,用来破土深耕,北方旱地用加厚铧尖,南方水田用轻薄铧面。
还有巨大的犁壁,乃是铁木复合制造而成,是以弧形木板外包铁皮,可别小看这铁皮,仅仅是这铁皮就重三斤,同时曲面弧度较曲辕犁更大,翻土时能将土块抛至右侧,减少耕作阻力。
犁辕则是木质的,选以用硬木,譬如枣木、榆木制成,长九尺,曲度平缓,辕头加装铁制转环,便于双牛牵引时灵活转向。
比较复杂的就是调节装置了,其中的犁评为木制楔形滑块,嵌入犁箭垂直立柱的凹槽,上下移动可调节耕深。
其中最大深度,可以达到一尺二寸。
犁建以铁制插销固定犁评位置,确保耕作深度稳定。
“这东西倒是不难制造,但由于第一次不是很熟练,我用了大概七八天才打造完成。”
叶庸这个时候就站在叶煊身旁,看着自己打造出来的新型耕犁,露出满意之色,不过他同时也感到奇怪,这东西真的能代替曲辕犁吗?
据说,曲辕犁可是用了好几百年了。
不过他这个儿子有的是能耐,制造出来比曲辕犁更强的耕犁,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叶煊倒是不清楚,这个时候老爹叶庸心中在想什么,他听了叶庸的话,也在盘算着人力成本。
虽然深耕犁好用,但也必须要考虑制造时所需要的人力成本,若是人力成本太高了,恐怕很难推行过来。
叶庸用了七八天制造成功的。
等到这东西在官营作坊彻底流行开来,同时工匠们手艺也娴熟之后,估计制造时间能减少很多。
铁匠需要进行冶铁、锻造犁铧与铁皮,每具大概需两工。
工,算是一种这个时代的计量单位了。
一工,就代表着一个人,一日所付出的工作时间。
千具,需两千工;
同时也需要木匠伐木、加工犁辕与犁架,每具需一天半的时间,也就是1.5工,千具需一千五百工作用;
还需要皮匠,其用来鞣制牛皮、制作牛轭,每具需半天,也就是0.5工,千具需五百工;
这是他的估算,若是制造一千具深耕犁的话,总人力恐怕至少需要四千工。
明朝洪武朝时期,工部使用的是‘匠户轮班制’,那么若是一百名工匠的话,至少也需要四十日可完成。
当然,这是他心中估算的,具体需要多少时间,还是要看情况,但也大差不差了。
这么看起来的话,需要的人力是比制造曲辕犁多不少的。
但,尽管单具深耕犁的初始材料与工时略高于曲辕犁,可其长寿命、低维护、高效率等特性,若是能在现在大规模制造体系下,根据叶煊的想象,估计反而还能实现总成本下降。
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看一日、两日了,而是以十年为周期。
一具深耕犁可替代三具曲辕犁,那么总铁料消耗,就可以节省五分之一,人力更是节省三分之一。
其带来的增产效益覆盖成本,大约就是一具深耕犁年增产粮食三十石,千具即三万石,价值远超制犁耗费的四千工与一万斤铁。
深耕犁这东西,是清朝时期才出现的,并且清朝时期还多次对深耕犁进行了改良,根据《知本提纲·农则》记载,清朝的犁具根据土质差异分为大、小和坚重型,北方旱地使用大犁深耕至一尺以上,南方水田则采用复耕技术,深度达八九寸看,这种深耕技术是绝对能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
而作物产量、人力物力,就是提高生产力的最低标准。
对比清朝,明朝倒是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明朝时期的冶铁量很高,根据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