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时此刻刘三吾却对这叶煊丝毫没有办法。^纨~夲*榊+戦, *追+醉/芯-章¨截\
明知道对方可能会捣乱。
但按照大明朝的规矩,确实可以这样。
他也没有理由就这么把叶煊给赶走,陛下仅仅是让他来负责朱雄英的午课,并没有说,叶煊来了可以驱赶走。
心中思索间,刘三吾冷冷哼了一声,回到了原位,然后就准备继续讲了起来。
而下方的朱雄英则心不在焉,并非是他不爱学习,只是他觉得刘翰林所讲解的各种儒道知识确实枯燥乏味,就是感觉没有什么意思,反反复复磨磨唧唧的,自己的耳朵都要磨出来茧子了。
而且翻来覆去的就是那么几句话,几个意思。
远远不如叶煊老师讲解的课生动有趣,且精彩。
他还是很喜欢听叶煊老师讲课的。
这刘翰林,能不能快点走啊!
这个时候。
刘三吾的声音已经缓缓响起了。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为学的根本,也是为君的根本;殿下且看这开篇第一句,便道尽了圣贤之学的精髓。所谓明德,即是人本具的光明德性,如明珠蒙尘,需要时时拂拭。这明德有三重境界:其一在自知,其二在觉他,其三在践行。”
“先说自知。尧舜之所以为圣王,首在能明己之德,《尚书》云:“克明峻德“,就是要能明察自己本心的光明。殿下日常读书时,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心为镜可以明得失。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便是明德的功夫。”
刘三吾声音缓慢,语气并不算响亮,而今已经是中午了,整个文华殿正堂内很是炎热,这不用说朱雄英了,就连叶煊都要听睡着了。
这讲的什么玩意?
刘三吾就是这么教导学生的?
枯燥、乏味,这其实就是教学大忌,当然了若是换做普通百姓的话,这般教导也是无所谓的事情,毕竟普通百姓的学习资源并没有那么浑厚,但朱雄英是什么人,未来大明朝的掌舵人,是君王,其教学内容如此枯燥乏味,朱雄英是真的听不下去的。
估计未来,难免不了死记硬背。
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而且,这刘三吾讲解的儒学内容,有问题。
很有问题。
需要和朱元璋提一提这件事情。
不过,他现在也不准备就这么看着。
他是朱雄英的老师,现在可是临时充当伴读,而伴读也是有着给朱雄英解释老师讲课内容的责任的,同时伴读遇到不懂的,又可以提问。
甚至反驳。
叶煊其实觉得,有的时候儒家这一套在当今的大明朝已经渐渐的不是很流行了,当冷兵器时代渐渐的向着火器时代转变,甚至已经进入到火器时代后,这就意味着新的时代到来,那么有的儒学内容其实就已经迂腐了。
思索间,叶煊不禁道:
“刘翰林,我觉得虽然刘翰林主要责任就教导皇太孙殿下儒学,但其实还是要务实一些,反而这些空口可谈的高论,它们传授给皇太孙殿下,并无意义。”
“你教导的皇太孙殿下,未来是一位君王,而非是文人,你要教导出来的也是英明神武的皇帝,而非大儒。”
刘三吾的这番讲儒,严格意义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有的时候没有问题,反而问题很大;他这一套讲解的东西,全部都是用来培养文人、培养大儒的,对于朱雄英这种,没有丝毫作用。
这种教学方式能教导出来一位位大儒,却教导不出来君王。
历史上的朱允炆接受的是这种教育的话,难怪后来做出来那么多愚蠢的事情。
其实这也是大明朝洪武时期一个‘隐形’的问题。
那就是教导太子朱标的老师们都已经死的差不多了,而刘三吾等人并没有教导皇嫡的经验,因此只能按照儒家这一套来教学。
反观唐朝,这一点就做的很不错。
在选择嫡系皇子皇孙的问题上,通常并非是选用名满天下的士人大儒,而是选择已经有了教导太子经验的长者。
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了。
李纲。
李纲先后教导太子杨勇、太子杨广、太子李建成、太子李承乾,总共教导四位太子,嗯....虽说这四位太子的下场都不是很好,但他们的能力对比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