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植的大车队从北京出发并没有绕宣化镇,他们过紫荆关来到阳原县在桑干河边驿站驻下时已是七月五日,当天一名骑士从北京赶来带来诏令:杨植、文徵明修订宪宗实录的工程经内阁验收完毕。+1¢5/9.t_x?t\.*c-o·m*因编书之功,杨植升为从五品侍讲学士。
从此杨植身份高于正五品的王郎中,相当于外朝四品官,可以名正言顺挂佥都御史衔。
翰林院和司礼监一样属于内廷,翰林、太监与皇帝互动的机会多,皇帝一高兴即升迁他们的机会也多,非外朝官员可比。王郎中只叹自己殿试没写好策论,没有选上翰林!
杨植看出王郎中的眼热,便热心肠建议道:“王前辈,你可以上疏支持议礼,圣天子肯定会简拔你为学士的!”
王郎中苦笑一声:“我哪里敢走这条荆棘之路,那非得被士大夫阶级视为仇雠不可!
这样做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与朝臣为敌!朋友都没得,老家的房子时不时被秀才们丢几块瓦片进去!”
回望东边的北京城,王郎中庆幸道:“出京前一天,好几波朝臣各自拿着奏疏找我联署,我推脱不得,见奏疏上都是几十个签名,只好跟风!圣上征张、桂、方为学士,召席书为礼部尚书,可想而知,要面对朝臣多大的怒火!”
七月刚到,雪片一样的奏疏飞向通政司,经司礼监之手放在文华殿桌案上。
除了朝臣,连太医院的医官们都上疏指点议礼反对嘉靖,嘉靖批示“尔等不务本职,出位妄言,欺慢无礼”,并下令把这些医士逮下锦衣卫镇抚司拷打。
吏部六品员外郎方献夫被征为从五品侍读学士后上疏请辞,反而被看成惺惺作态,走程序虚应故事。
方献夫实在受不了同僚的冷暴力和嘲讽,打辞职报告给嘉靖请求放归。奏疏说:“臣之所以支持陛下,是支持天地间不可泯灭之理,没有一丝一毫迎合陛下的意思。
自从支持陛下后,臣遭到无数的诋毁。为表明臣的本意,臣乞求陛下放归,从此不再做官。”
方献夫的性子还是有点软呀!嘉靖心中叹息。张璁、桂萼两人的意志如钢似铁,他们从来不提辞职的事。现在他们只要出门就会被士人指着骂,嘉靖不得不派锦衣卫保护他俩。
嘉靖调南京兵部侍郎席书为礼部尚书一事,导致吏部尚书乔宇被朝臣指责,乔宇心力交瘁,也在七月初引疾乞休。嘉靖象征性挽留了一下,立刻批准。御史又纷纷上疏指责嘉靖不应听任乔宇离职。
七月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嘉靖生母的万寿日,嘉靖给生母上了章圣皇太后的封号,命礼部拿出仪注,制订出在京的朝廷命妇向章圣皇太后祝寿的流程。,狐?恋·文¨学/ .更·新`最′快′
朝臣像嗅到了鲜血的鬣狗,分外兴奋起来,从内廷的翰林院到外朝的部、院、寺、监、司,数百份奏疏要求嘉靖一定要给章圣皇太后的封号加“本生”二字,嘉靖将这些奏疏留中不发。
内阁大学士毛纪、石珤忍无可忍,终于出手上奏疏道:“宗庙之礼至重且大,‘本生’二字尤为紧要,不宜轻有更易!现在尚书及翰林科道诸臣皆执论以为非礼,此见人心之公,不可泯灭!
陛下奉承天命,以临九有,能依靠的只有人心,若陛下不舍己从人,何以治天下?
希望皇上熟思顿悟,向天下人表示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才能获得臣民拥戴。”
根据制度,阁老是皇帝的大秘,秉承皇帝的意志处理政务,必须事事与皇帝一致。以前杨廷和只是口头劝谏过自己,从没有形诸笔墨,现在两名资深阁老居然上奏疏威胁嘉靖,这是为留下历史记录,给历史和后人一个交代。
十七岁的嘉靖慌了神,自己能依靠的只有亲母,便去慈宁宫找母亲商量。
紫禁城内两位太后的寝宫一为张太后的慈庆宫,一为蒋太后的慈宁宫,一东一西互为邻居。
自从张、桂二人上疏后,嘉靖对张太后的礼节大大降等,不再像对父母亲一样晨昏定省,只当走亲戚逢年过节才来问候一下。张太后从后宫之主的地位上跌落下来,慈庆宫的太监宫女对张太后的侍奉也敷衍起来,连带拖累了张太后为嘉靖选的陈皇后。
此时陈皇后正在慈庆宫中陪张太后聊天,小太监来报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