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处长接过报告,眉头越皱越紧。+看*书?君` -无?错_内¨容*
数据显示,改造后的轧钢生产线不仅产量提升了15%,而且钢材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
“这些数据是真实的?”
“绝对真实,您可以向我们厂长王建国核实。”
李处长放下报告,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也许,这小子真的有两把刷子。
“好吧,明天上午九点,省里要召开技术研讨会,你准备一下,到时候要做技术汇报。”
“没问题。”
李处长指了指门外:“你的住宿安排在隔壁的招待所,去办理入住手续吧。”
走出技术处,沈良心情复杂。
他能感受到周围人对他的质疑,这种质疑不仅来自于他的年龄,更来自于对一个小县城技术员的固有偏见。
不过,沈良并不在意。
他有的是真才实学,金子总会发光的。
招待所的条件比沈良预想的要好。
独立的房间,虽然简陋,但胜在干净整洁。
沈良放下行李,开始整理明天汇报要用的材料。
这次的技术研讨会,将是他在省里展示实力的第一次机会。
他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就在这时,隔壁房间传来了争吵声。
“你们这些理论派,成天只知道纸上谈兵,有什么用?”
“实践派就了不起?没有理论指导,你们的实践就是瞎摸索!”
“瞎摸索?我们厂的产量可是实打实的,不像你们,写了一大堆报告,连个螺丝钉都造不出来!”
沈良摇了摇头,看来明天的研讨会注定不会平静。
第二天上午,省机械工业局的大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沈良环视一圈,发现与会人员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来自各大钢铁企业的实践派工程师,另一派是来自省内各大院校的理论派学者。
双方泾渭分明,互相看不顺眼。
“各位同志,今天我们召开这次技术研讨会,目的是为了推广先进的轧钢技术。”主持会议的是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副局长,“现在,我们先请各位汇报一下各自的技术成果。”
第一个发言的是省钢铁研究所的孙教授。
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学者,说话慢条斯理,满口都是专业术语。*k^e/n′y¨u`e*d\u/.′c`o!m?
“根据我们的理论分析,现有的轧钢工艺存在温度控制不精确、轧制压力分布不均等问题。我们提出了一套基于数学模型的优化方案…”
孙教授的汇报持续了半个多小时,ppt做得很精美,公式推导也很完整。
但是,台下的实践派工程师们明显不买账。
“孙教授,你的理论听起来很完美,但是在实际生产中能用吗?”一个来自省钢铁厂的老工程师直接质疑,“我们厂的设备大部分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你这套理论需要的精密仪器我们根本没有。”
“这个…理论指导实践,设备问题可以逐步解决。”孙教授有些尴尬。
“逐步解决?我们等得起,钢铁生产等得起吗?”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接下来发言的几个人,要么是纯理论没有实践经验,要么是纯实践缺乏理论支撑。
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但都没有提出真正可行的解决方案。
沈良坐在角落里,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他发现,这些人都陷入了思维误区。
理论派过于追求完美,忽略了现实条件的限制;实践派过于依赖经验,缺乏系统性的思考。
“下面,请红星钢铁厂的沈良同志汇报。”主持人点到了沈良的名字。
沈良站起身,走到讲台前。
会议室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在打量这个年轻人。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是沈良。”他的声音清晰而自信,“刚才听了各位的汇报,我感触很深。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确实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今天我要汇报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也不是什么复杂的公式。我要说的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实际的问题。”
沈良打开自己准备的材料,开始了他的汇报。
“我们红星钢铁厂的轧钢生产线,使用的是六十年代的设备。按照常规思路,这样的设备早就该淘汰了。但是,我们没有资金购买新设备,也没有条件等待技术援助。”
“所以,我们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想办法。”
沈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