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 > 第194章 世事常不遂意

第194章 世事常不遂意

第194章 世事常不遂意

本来朝堂上声音不多,但刘焉出言之后,百官却轰然争辩,朝堂上一下子变成了菜市场。¨3¢8+k+a·n+s\h·u′.*n!e\t-

但百官还真就辩不过刘焉,因为刘焉又提了个当前的现实案例出来:“江夏叛军赵慈已攻陷南阳,诸公也觉得此乃误会吗?!赵慈确实是叛逆不假,但赵慈为何而叛,诸公心里不知吗?!

“真定赵氏有忠心,未曾因冤屈而谋逆作乱,这是真定赵氏有德,也是我大汉有幸。”

“但如赵慈之辈为何起兵作乱?天下如赵慈之辈还有多少?”

“有多少人邀名揽望得获清誉?又有多少人借着清名残害苍生逼反百姓?凉州又为何迟迟难定?诸公心里不清楚吗?”

“若不处置了这些导致天下叛乱的大奸大恶,难道要靠诸公的‘清名’来安定天下吗?!”

“臣请任命真正的廉洁干臣出镇地方,以免再有此欺压致叛之事!”

这打击面就有点大了,而且刘焉把这事上升到了“定性”的高度。

这不仅是在将“清名”污名化,而且还试图严厉处置涉及导致叛乱的相关人等——尤其是袁术和皇甫嵩。

只是,刘焉并没有直接把皇甫嵩或袁术之类的名字说出来,他只说了‘大奸大恶’。

这可不是私下场合,这是大朝会,每个人说的每句话都会被书记官严格记录,没人会乱说话的,因为说出口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自己所在派系的意愿。

卢植将赵家蒙受冤屈之事说成“误会”,这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帮皇甫嵩说情——既然是误会,那就应该还赵家一个清白,并且做些补偿。

因为这种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之前天子让朝堂公卿基于风评传言举各郡县贪腐官员,结果朝堂诸公诬举的全是没后台的清官,导致涿郡无官吏可用,以至于刘纬台搞出了流寇之乱。

当时被无故去职的官员入京举告,朝堂也推说“传言有误”,将此事视为误会,天子也给了补偿,将那些被诬举的官员全都重新征为了议郎。

同时,卢植和皇甫嵩确实有交情,如果他不帮皇甫嵩说话,会被视为无情无义。

所以卢植说这是误会,这样既能使赵家的冤屈被洗清,又不会使朝堂大动干戈。

虽然卢植的说法简单,但实际上这才是朝堂上解决问题最有效率的方式,上到天子下到百官都不会有任何意见,刘虞和赵霖本人也不会有意见。

刘备让赵霖去找刘虞举告刺史王芬,本就只是为了还赵家清白,刘虞将矛头指向皇甫嵩,也是因为这事的根源确实出在皇甫嵩身上。

刘虞也是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所以他也没有牵扯旁人。

皇甫嵩现在本来就不受待见,如果这事没有刘焉掺和,其实是很好解决的,天子多半会给赵家翻案并作些补偿,这事也就算过去了。

对刘备而言,这会使自己多一个忠实的助力,赵霖若是做了官,那必然会跟着刘备的脚步走。

同时,刘虞得了三百赵家青壮,赵霖会成为刘虞和刘备之间的桥梁以及和事佬。+新,完\本^神′站, \无_错?内`容^

是否处置皇甫嵩其实并不重要,反正无论如何皇甫嵩都会倒台。

可刘焉突然出来,把事情的性质升了级,这一下就把水搅浑了。

毕竟所有人都会标榜“清名”的,就连太监都会这么做。

刘焉说清名不可信,并提及到赵慈作乱和凉州叛乱的根源——事实上这根源一时半会是解决不掉的,可若是不解决,那这“清名”将来就真的不可信了。

很多看上去像是小事的争议,其实都不是小事,私密会议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做很多随意的决定,但大朝会上每一个定论都会涉及到将来的引用——就像论文一样,会引用已有定论和案例来佐证自身的论点。

每一个小定论,在大朝会上都是必争的。

这就像之前争论刘备的官职性质一样。

招安黑山那么大的事,只开了一场朝会就决定了,但区区甘陵都尉刘备的官职任用,这种看起来并不大的事,却足足争论了一个多月——对刘备的安排实际上代表着朝廷对边地功勋武人的态度,也代表着几个派系对兵权和话语权的争夺。

这次的事,也是一样。

刘焉出来搅浑水当然不是出于义愤——刘焉是江夏人,而且他出任宗正之前,也就是三年多以前,担任的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