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处的纸箱子,说你去拿吧。郭琳琳说,姑父您坐吧,我和倩倩姐姐负责服务。这时,服务员开始上菜了。李丽总感觉自己坐在那里不合适,便硬将康书记拉了过来,坐在夏社长右边。刘振主任见状,便立即起身,拽着李总编辑的衣角,让她坐在夏社长左边,自己挨着李总编辑坐下了。李丽说,那好吧,并安排张燕围上吧。倩倩和郭琳琳每人手里拿着一瓶茅台,开始斟酒了。夏颖看到大家酒杯都斟满了,便站起来,端起酒杯,看着李丽说,今天我想借康书记的酒,祝贺李丽荣升安徽日报社总编一职,让我们共同举杯,恭喜李丽总编,干掉此杯。李丽激动地面向夏社长说,我一路走来,十分感谢夏社长的精心呵护和栽培,决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干了。
晚宴结束了,李丽在康倩倩的安排下,回到了家里。赵聪见到李丽就问她晚上在哪里吃的?李丽说,康伟书记来了,要请夏颖社长和我吃饭,还有我们新闻部的刘振主任。赵聪说,看来是为了康倩倩明年毕业工作的事情。李丽说,可能是吧。倩倩干的不错,她的那篇《我与新闻的缘》很有深度,是个干新闻的好苗子。
她说:新闻,于我而言,既是观察世界的窗口,也是表达思想的媒介。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个人与时代,记录着社会的变迁,也塑造着我的认知与思考。
,!
1、初识新闻:好奇与启蒙。
最早接触新闻,是在儿时的电视和报纸上。每晚七点的《新闻联播》是家里的固定节目,父亲会指着屏幕讲解国内外大事,让我懵懂地意识到“世界原来这么大”。报纸上的铅字油墨味,成了我对文字最初的敏感来源。那时的新闻,是新鲜、遥远却又充满吸引力的存在。
2、参与新闻:表达与记录。
中学时,我加入了校报编辑部,开始尝试采访、写稿。第一次拿着录音笔采访校长时,紧张得手心冒汗;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印成铅字时,又兴奋得彻夜难眠。新闻不再只是被动接收的信息,而是主动参与的过程——它让我学会提问、倾听、思考,并用文字传递真实的声音。
3、 思考新闻:真相与责任。
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新闻不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发生”和“意味着什么”。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爆炸与真假难辨的新闻环境让我更加珍视专业媒体的价值。新闻不仅是记录,更是对真相的追寻、对弱者的关注、对社会的监督。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字背后,都可能影响他人的认知与选择。
4、新闻与我:终身的学习者。
如今,新闻依然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深度阅读一篇调查报道,还是随手转发一条民生新闻,我都在与这个世界保持对话。新闻让我保持敏锐,也让我学会包容不同的声音。它不仅是职业或兴趣,更是一种思维习惯——永远好奇,永远追问,永远相信真实的力量。
新闻与我,是一场始于好奇、长于实践、终于思考的缘分。它教会我,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复杂而多元的;而记录与传播,正是为了让更多声音被听见,让更多故事被记住。或许,这就是新闻的魅力,它不仅是时代的镜子,也是每个人成长的见证者。我也要努力成为一个新闻人,用自己的笔去耕耘这个时代,传播真善美。
赵聪说,倩倩的那篇文章我也看了,的确不错,像这样有追求的年轻人不多了,你可要好好重点培养。李丽说,如果她毕业了来我们报社,两年后,我就让她当我的助理,估计三年后,可能就是我们新闻部的副主任了。赵聪说,康倩倩能遇到你,也是她的福分。李丽说,应该说,是她自己的造化,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结果。
喜欢小王的彩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