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此处,朱英不禁将目光投向朱允熥,开口询问道:“那今日前来的那位三叔,是否就是来自太原?”
听到朱英这么一问,朱允熥心中暗自庆幸自己方才的说辞总算没有引起怀疑,紧张的心情稍稍放松下来。只见他忙不迭地点头应道:“没错,正是从太原来的!”
朱英似乎并未打算就此打住话题,紧接着追问道:“那你不妨跟我讲讲,老头子到底一共有多少个儿子啊?”
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可一下子难倒了朱允熥,让他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作答才好。
难道能直言不讳地告诉朱英,朱元璋足足有二十六个儿子,而眼前这位就有着多达二十五个叔叔吗?
更别提其中还有两个尚处于年幼懵懂、连裤子都还穿不稳当的小叔叔呢!
这般回答显然不妥,朱允熥眼珠子一转,迅速思索出一个应对之策。
然后清了清嗓子,故作镇定地回答道:“总共嘛,有五个。咱家爹爹乃是长子,此外尚有二叔、三叔、四叔以及五叔。”
无奈之下,朱允熥只得将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育的这五位嫡亲儿子给报了出来。
要知道,单单抛开女儿不算,光那足足二十六个儿子就已经令人瞠目结舌、惊诧不已了!
就在这时,朱英猛地一下打断了朱允熥的话语:“打住!他可是你的亲爹,但绝对不是我的亲爹!”
原来啊,自从了解到朱允熥这些年来所经历过的种种不幸与磨难之后,朱英对于朱标这个人便再也生不出丝毫的好感来啦!
且先不说此时此刻的他压根儿就不清楚自己和朱标之间存在着血缘至亲的关系,即便是日后某一天让他知晓了这个事实真相,恐怕依照他如今这般态度,也是万万不可能去相认的哟!
见此情形,朱允熥心里头不由得咯噔一紧,生怕一不小心惹得朱英大发雷霆之怒,于是连忙陪着笑脸应道:“是是是,大哥您说得太对啦!”
听到这话,朱英才稍稍消了点儿气,总算是肯善罢甘休不再追究下去了。
紧接着,只见他又开口问道:“照你刚才所说,难不成在这么多地方都有我们自家人镇守吗?”
朱允熥忙不迭地点着头回答道:“嗯嗯,没错!二叔被派往西安,三叔则坐镇于太原,四叔在北平,至于五叔嘛,则是待在了开封那边呐!”
朱英听完这些话后,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满脸疑惑地问道:“咱家的势力竟然如此之大,难道朝廷对此就置之不理吗?”
只见朱允熥扬起下巴,脸上露出一抹骄傲之色,大声说道:“咱家可是有着皇上亲自颁发的免死金牌呢!这天下间又有谁敢管到咱们家头上!”
然而,就在朱允熥说出这番豪言壮语之时,他的心中其实早已心虚不已。
因为随着谎言越扯越大,他自己也开始担忧起来,如果将来某一天朱英回想起这所有的事情,他究竟该如何去圆满地解释和收场呢?
而当朱英听到“免死金牌”四个字时,更是如遭雷击一般,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要知道,作为一个从后世穿越而来的人,他对于朱元璋所颁发的免死金牌可谓是心知肚明——那根本就不是什么保命的护身符,反而更像是一道夺命的催命符啊!
朱英深知此时此刻若与朱允熥谈及此事,以其目前的阅历和认知,定然难以相信自己所言。于是,朱英略作思索后,小心翼翼地开口试探道:“弟弟啊,不知咱家与那北平的燕王殿下可有什么关联呢?”
朱允熥闻言不禁一怔,满脸疑惑地看着大哥,心中暗自思忖着大哥为何会突然如此发问。而此时的朱英,内心实则已然做出了一个极为重大的决定——携带家中财物前去投靠燕王。只因就在方才不久,朱英脑海中猛然闪过一个念头。
他清楚地知晓,再过数年,当今圣上朱元璋驾崩之后,那燕王朱棣必将高举“奉天靖难”之大旗起兵造反。
不仅如此,最终朱棣定会大功告成登上皇位。
既然如此,倒不如趁此机会主动投身于朱棣麾下,待到朱棣举兵之时,竭尽所能地助其一臂之力。
如此一来,即便自家会因此损失些许生意,但至少能换来一个国公之位。
况且,还有那红薯之功尚未计算在内,届时凭借这等功绩,再谋取一个国公之衔亦非难事。待那时,一门双国公,他们朱家便可成为整个大明当之无愧的头号世家望族!
想到此处,朱英的目光愈发坚定起来。
朱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