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穆的武英殿本应是庄严肃穆之所,此刻殿内的气氛却透着几分古怪,仿佛凝滞的空气里藏着无数未说出口的话语。+w^o\s*y!w..′c-o¢m+
朱标目光呆滞地望着自己的父皇朱元璋,眼底满是难以置信。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父皇竟会说出这样一句话?
陈锋则饶有兴味地看着眼前的场景,暗自思忖:老朱这家伙,行事作风当真别具一格,让人忍俊不禁!
不过不得不说,朱元璋此番提出的想法独辟蹊径,其中蕴含的见解更是深刻独到,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朱元璋直言,既然朱允炆未来可能如此昏庸无道,倒不如从根源上杜绝其出生,免得日后徒增烦恼。
更有甚者,他竟提议直接休掉吕氏,让朱允炆根本没有降临人世的机会。
这一举措虽然显得有些违背人伦道德,行事手段过于狠辣决绝,但不可否认,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确实简单粗暴且行之有效。
只是这话就这般堂而皇之地从朱元璋口中说出,实在让人觉得有失妥当,不禁让人捏了一把冷汗。
陈锋先是看向神色威严的朱元璋,而后将目光转向神情复杂的朱标,心中也充满好奇,不知朱标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而朱元璋的想法正如陈锋所想,在他看来,朱允炆若真是那般昏聩无能,确实没必要让其来到世间,直接从源头解决问题,看似残忍,实则是一劳永逸之法。
就在朱元璋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时,朱标终于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脸上神色变幻莫测,带着几分迟疑与困惑,开口问道:“父皇真觉得儿臣休掉吕氏便能阻止靖难的发生?”
朱元璋轻轻点头,语气笃定地说道:“不错,纵观天下局势,能将大好局面败得如此彻底的,除了朱允炆,咱实在想不出还有何人。怕是换个心智不全的傻子坐在皇位上,只要不胡乱干涉政务,老四朱棣也难以成功发动靖难之役。”
他顿了顿,语气中满是不满,继续说道:“老大你刚刚也在一旁听着,陈锋所言朱允炆的那些昏招,哪是一个心智正常之人能做得出来的?还说出‘莫使朕负杀叔之名’这般荒谬之言,老四都已经起兵造反了,他却还在顾虑虚名。这般行事作风,真的担得起一国之君的重任吗?
再者,身为帝王,却毫无主见,任由三个只会纸上谈兵、空有理想主义的家伙主政,事事听从他们的安排,这不是荒唐至极吗?
若不是历史上早有赵括‘纸上谈兵’的先例,咱都觉得这个词该用来形容他们三人,由他们来书写这段典故了!”
朱标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刚刚他也在认真聆听,听闻那些关于朱允炆未来的行径,心中同样充满失望与不解。
自己未来的儿子,怎会无能到如此地步?
可若说他真的愚蠢至极,父皇又怎会在自己死后选择他作为储君?
其中必定还有隐情,证明朱允炆在登基之前定有值得称道之处。
这般思索着,朱标将目光投向陈锋,语气轻柔地询问道:“陈锋,朱允炆当真有那么差吗?可如果他如此愚蠢,父皇为何会在最后时刻选择他为储君继承人呢?”
此言一出,还未等陈锋做出回应,朱元璋先是微微一怔,而后也带着疑惑的目光看向陈锋。
是啊,若朱允炆真的如此不堪,那其他时空的自己为何会将皇位传给他?
难道其他时空的朱重八也糊涂昏聩不成?
可仔细想想又不对,按照常理,无论身处哪个时空,自己都应是英明神武、目光如炬才对。
这个问题在朱元璋方才盛怒之时并未在意,如今经朱标一提,他也陷入了深深的迷惑之中。
陈锋沉思片刻,开始有条不紊地评价朱允炆:“朱允炆是一个极具矛盾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心怀仁政理想,渴望缔造一个清明盛世,然而却缺乏治国理政的政治铁腕;
他试图推行革新举措,想要改变现状,却在现实的权谋争斗中败下阵来。”
“其实,他登基之后也做了一番事,一改洪武皇帝‘重典治国’的严苛作风,大力推行‘建文新政’。
在他的治理下,刑罚得以减轻,众多无辜之人免受严苛律法的惩处;
冗官被裁汰,朝廷行政效率得以提升;
赋税有所减免,百姓的生活压力得到缓解;
同时,他宽刑省狱,让整个国家的司法环境变得更加宽松。
他重用文臣,积极倡导文治,大力推行儒学,甚至试图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