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苗父的摊子,赵青青继续在集市上闲逛起来。
但逛了一大圈,她也没发现自己有什么想要的东西。
倒是宋春桃,看中了别人家摆出来的牛角梳子。
她停下来,将梳子拿到手里,问道,“这梳子怎么卖?”
摆摊的是一个老妇人带着年轻闺女,上下打量了一下面前这一家子,才犹豫着报出一个价格。“三斤粮食,不论什么都可以。”
宋春桃也不是个傻的,当即就把梳子放下了,摇摇头道,“现在粮食多金贵啊,一把梳子,不值这个价。”
说完,她挽着娘的手就要离开。
老妇人立刻就急了,“唉,小姑娘别走啊,可以讲价的。”
赵青青停了下来,宋春桃转过身首接说道,“一斤粮食,爱换不换。”
坐在油布上的小姑娘拿起梳子站了起来。她不舍地看着手中的梳子,抬头对宋春桃说道,“这梳子是牛角做的,当初我可是花了十几文来买呢!能换西五斤粮食。”
“当时是当时的价儿,现在粮食多金贵啊!一斤粮食,不少了。”田氏在一旁帮腔道。
小姑娘也知道对方说的有道理,咬了咬牙,眼中含着希冀,“你再加点儿,我就换。一斤半粮食,成不?”
加的不多,赵青青都以为闺女要答应了,谁知宋春桃却摇了摇头,“这梳子只值一斤粮食,多了,我就不要了。”
说罢,她还是转身要走。
“罢了罢了,一斤粮食就一斤粮食吧。”姑娘没说话,老妇人苍老的声音却首接答应了。
“奶奶?”小姑娘急切地喊着。这梳子是她的心爱之物,要不是家里的米缸快要空了,她是真不舍得买。
老妇人摸了摸孙女的头,充满慈爱。她也是个疼孙女的,要不然之前也不会舍得给孙女买十几文钱的梳子用。
家里不缺一把梳子用,但却很缺粮食吃。
她柔声道,“等明年家里银钱宽裕了,奶奶再给你买。”
“好吧。”虽然还是不舍,但小姑娘却把梳子递了出来。
宋春桃从粮食袋子里拎出一小袋粮食,“这刚好是一斤,你要不称一称?”
这个要求正合两人的意。
她们本来就是为了换粮食而来,早就从家里带了秤过来。
将粮食布袋挂上去,一称,果然没有问题。
“那你们把粮食倒进自己的袋子里,把我的袋子还给我吧。”
这装粮食的袋子也是用布做的,虽然算不得珍贵,可也不是能随便送人的。
老妇人将布袋取下来,依言将粮食倒进自己的布袋子里面,然后将空袋子递了过来。
苗氏伸手接了过来,装好。
宋春桃则是捧着手上的牛角梳子,喜滋滋地看着呢!
“娘,听说用着牛角梳子梳头能活络气血,滋养头发呢!”
赵青青不信这些,但看闺女欢喜,便不想打击她,只点了点头。
又逛了一会儿,大宝忽然指着地上的东西大声喊道,“娘,要吃。”
大家顺着大宝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摊子上是一包红枣糕。
摆摊的是一对夫妻,见有人感兴趣,慌忙推荐道,“这是我自家做的糕点,昨日才做好的,很新鲜。现在虽然冷了,但想吃的时候也可以热一热。”
赵青青还没来得及问价,田氏忽然说道,“翠儿,怎么是你卖糕点?”
被称作翠儿的妇人顺着声音望去,这才看见站在后面的田氏,询问道,“雨儿,这是你的家里人吗?”
田氏这才走上前,介绍道,“这是我婆婆,还有丈夫弟妹们,都在这里。”
说完,她又立刻问道,“你不是在镇上的糕点铺帮工,一向住在镇上吗?怎么来这摆摊了。”
翠儿叹了一口气,“唉,别提了。我之前确实在镇上住,不过后来不是下了好几天大雪吗?铺子没办法开门,趁着还没有封路,掌柜的就让我们帮工的先回来休息。谁知道大雪下了十来天,我是再也没有办法回去了。”
“回去也不一定是好事。”站在翠儿旁边的是一个黑黝黝的庄稼汉,一看就是老把式。“镇上的人平日里也不怎么种地,如今大雪封路,他们还不知道吃什么喝什么呢?”
“还有柴火呢!”田氏也附和道,“他们平日里都是买柴火用,现在谁也送不过去。日子肯定更难过。”
赵青青也知道这个道理。
不仅是镇上,县城这个问题可能更严重。
距离大雪封路己经两个多月,赵青青不敢相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