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贾东旭母子俩可真是换了不少交通工具,最后总算坐着那慢悠悠的牛车回到了贾家村。
嘿,这贾家村啊,光听名字就知道,基本上都是姓贾的,大家伙儿都属于一个宗族呢。
据说他们贾家的族谱上记载着,祖上那也是相当有名望的人,不过他们这一支只是个分支罢了。
贾家村的村长呢,是贾东旭的堂叔,叫贾老根。
母子俩回来的时候,村民们都还在田里面干活,没下工呢。只有那些小孩子,眨巴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两个“外来人”,尤其是贾张氏,哎呀,长这么圆润的老太婆,他们可还是头一回见呢!这一下可就在这群小孩子心里埋下了个种子,都想着一定要去城里瞧瞧,看看是不是真像说的那样城里养人,虽然他们农村这两年发展得也还行,可也没见过长得这么壮实的女的呀。
贾东旭对村子里的情况那是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熟悉,没办法,就只能跟在贾张氏屁股后面走。
贾张氏领着贾东旭朝着宗祠的方向走去。
那时候吃大锅饭呀,主要是以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或生产队为集体单位组织的。贾家村也就三西十户人家,小两百人,再加上都是一个宗族的,所以公社就把他们村划成了一个生产大队,名字就叫贾家村生产队。公共食堂呢,就设在宗祠那里,为啥呢?因为那边空地大呀,能容得下这么多人一起吃饭。(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体制下最基层的生产单位,一般是以一个自然村或几个较小的自然村为基础组成的,规模相对比较小,人员关系也比较紧密。在吃大锅饭的时候,生产队的公共食堂就是社员们日常吃饭的地方,社员们都集中在食堂吃饭,食堂会根据社员的出勤情况、家庭人口等因素来分配饭菜。)
其实贾张氏回来吃饭是得干活的,不过她才不怕干活呢,磨洋工谁不会呀,贾张氏在这方面那可是专家级别的,要不怎么能一个鞋底纳几年都还没纳完呢。
贾老根的媳妇正带着一帮妇女准备午饭呢,突然瞧见一个白胖胖的圆球似的人走过来,老根媳妇先是愣了一下,不过仔细一瞅,嘿,还是认出了贾张氏。
她们贾家村的妇女呀,谁不羡慕贾张氏呢,虽然贾张氏性格泼辣,命也不太好,丈夫早早死了,可这也不妨碍她们这些妇女都羡慕她。
本来大家伙儿都在土里刨食过日子,你老贾倒好,走了狗屎运,赶上了娄氏轧钢厂招工,一下子就成了光荣的工人。
要知道,这一个工位那可是能传三代的呀,老贾死后,现在贾东旭顶班了,所以她们这些妇女都羡慕贾张氏能在城里过了大半辈子的好日子。
“哟,你是贾张氏?弟妹,你咋回来了?这是东旭吧,哎呀,一晃眼东旭都结婚生娃了,你们这次回来是干啥的呀?”老根媳妇赶紧放下手里的活,满脸热情地走上前问道。
“你是?”贾张氏看着眼前比自己明显老了十多岁的老根媳妇,故意这么问道。
“我是贾老根媳妇呀,你忘了?哎呀,不像弟妹你在城里面过得舒坦日子,你这看起来顶多三西十岁,还是城里养人呀!”
贾老根媳妇哪能不知道贾张氏话里啥意思呀,以前在贾家村的时候两人就没少拌嘴,她太了解贾张氏的性子了,不过就算知道,她还是顺着贾张氏的话来说,而且她说的也确实是实话,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呀!
“哦,原来是老根媳妇,我就说嘛,是谁一眼就认出我来了,老根媳妇,你这看起来比以前老了不少啊,咱们岁数大了,能少干一点就少干一点,别累着自己了。你看看我,我那个儿媳妇呀,什么活都抢着干,那叫一个孝顺!”
一旁的贾东旭听着自家老娘这一番言论,都不好意思去评价,实在是太不要脸皮了,明明是她自己懒,不想干活,全推到了秦淮茹身上,还说是秦淮茹自己抢着干!
但是旁人不知道内情呀,还真以为贾张氏有个特别孝顺的儿媳妇呢,脸上都露出一抹羡慕的神情。
贾老根媳妇那是羡慕到极点了,都怪自己嘴贱,提这个话题。
“弟妹,那你这次回来到底是为了啥呀?”
贾张氏摆了摆手,满不在乎地说道:“嗨,还能为了啥,这年龄大了,在城里呆着没老家热闹,这人呀老了就得落叶归根。也不能老是麻烦孩子不是,所以就想着回老家住,现在咱们农村条件也好了,咱得响应国家号召!”
贾东旭在一旁扶着额头,心里想着,那明明是落叶归根,什么落草归根呀,不过再一想到自家老娘的性格,嗯,这个词好像还真没怎么用错,贾张氏要不是“寇”,那还有什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