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第一个周末,中医大学的杏林广场飘着细若游丝的雨,却挡不住义诊现场的热闹。岐黄社的展位用竹竿搭成凉亭模样,顶上挂着爷爷手写的“悬壶济世”横幅,两侧柱子绑着美仪和昕玥一起扎的药材香囊,薄荷、艾草的香气混着雨丝,在冷空气中格外清新。
欧阳美仪穿着素白的棉麻长袍,袖口绣着淡青色的足三里图案,正在针灸区调试温针设备。针灸铜人模型上贴着昕玥画的卡通穴位贴,足三里穴旁画着小太阳,合谷穴旁画着小钥匙。赵阳在推拿区大声吆喝:“颈椎不好的同学看过来!承业派推拿手法,按完让你抬头看星星!”林婉儿则在药材展示台整理标本,玻璃罐里的黄芪、当归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昕玥穿着粉色的小汉服,腰间系着爷爷寄来的小药囊,正在给路过的老奶奶讲解陈皮:“奶奶您看,这个陈皮要放三年以上,越陈越香,就像奶奶的故事,越老越好听!”她突然看见美仪那边来了位拄拐的老人,立刻蹦跳着跑过去,小药囊里的艾叶沙沙作响。
老人姓王,膝盖疼了三年,西医诊断为膝关节退行性变,建议置换关节。他颤巍巍地坐下,膝盖裹着厚厚的护膝,眉头紧锁:“姑娘,我这腿啊,疼起来像有冰锥子扎,吃了半年止痛药,胃都吃坏了。”
美仪蹲下身,先观察老人的步态:膝盖微屈,行走时髌骨下有明显卡顿,属中医“鹤膝风”范畴。她轻轻按压血海、阴陵泉穴,老人疼得倒吸凉气,局部肌肉紧张如条索状。正准备取穴,昕玥突然拽了拽她的袖口,小手指着足三里穴:“姐姐,爷爷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足三里是胃经合穴,能活血呢!”
美仪会心一笑,转头对老人说:“大爷,您这是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不畅。咱们用温针灸,既能通经散寒,又能补气血。”她取出0.35mm的银针,在血海、阴陵泉、足三里穴精准刺入,然后在针柄套上艾段,点燃的艾烟袅袅升起,在冷雨中形成淡金色的雾。
“温针是针刺和艾灸的结合,针能通经,艾能散寒,就像给您的经络开了个小暖气。”美仪边操作边解释,昕玥在旁举着小台灯,照亮穴位处的皮肤:“爷爷说,足三里是‘长寿穴’,能让气血小火车跑起来,带走膝盖里的寒宝宝!”
老人感受着足三里穴的温热传导,从膝盖蔓延到小腿,原本僵硬的肌肉渐渐放松:“哎哟,热乎劲儿往骨头里钻,多少年没这么舒服过了。”他眼眶微湿,“试过各种西药,还是老祖宗的法子贴心,不伤人脾胃。”
旁边排队的患者见状,纷纷掏出手机拍照,林婉儿趁机记录病案:“鹤膝风,风寒湿痹证,温针灸血海、阴陵泉、足三里,加电针仪疏密波。”赵阳凑过来,举着手机首播:“家人们,这就是承业派温针灸,小医仙亲自当助手,想学的扣1!”
昕玥突然想起什么,蹬蹬蹬跑回药材展示台,捧来个小瓷罐:“姐姐,给爷爷敷点当归生姜膏!爷爷说风寒湿要‘温散’,这个膏药能帮银针赶跑寒宝宝!”她踮脚在老人膝盖上抹了薄薄一层,当归的药香混着生姜的辛辣,在冷雨中格外提神。
义诊持续到中午,美仪的针灸盒空了大半,昕玥的小药囊也瘪了下去。赵阳在推拿区给三位老师治好了肩颈痛,林婉儿的笔记本记满了20多个病案,连校医都过来取经:“欧阳同学,你们这温针灸设备能不能借我们研究研究?”
午餐时,昕玥趴在美仪腿上打哈欠,手里还攥着给老人用过的当归生姜膏小勺子:“姐姐,那位爷爷的膝盖里有好多寒宝宝,银针和艾火一烧,都跑掉了。”美仪摸着她汗津津的额头,想起爷爷说过的话:“温针灸最考验手法,针要稳,艾要匀,就像做人,要暖而不燥。”
下午的义诊迎来了更多患者,一位妈妈抱着咳嗽的宝宝过来,昕玥立刻来了精神,指着药材展示台上的枇杷叶:“阿姨,宝宝咳嗽要喝枇杷叶水,爷爷说‘枇杷叶刷掉绒毛,加蜂蜜煮,甜甜的不苦!’”她踮脚给宝宝看枇杷叶的背面,“绒毛像小虫子,不刷掉会让嗓子痒痒哦!”
美仪在旁补充:“孩子是风热咳嗽,舌尖红,还得加桑叶、菊花,辛凉解表。”她取出小儿推拿专用的玉石片,在宝宝后背做清肺经手法,昕玥举着卡通穴位图,奶声奶气地数:“清肺经100次,揉膻中穴50次,宝宝很快就不咳啦!”
暮色渐浓时,义诊接近尾声,老人拄着拐棍来告别,膝盖己经能小幅度弯曲:“姑娘,我下周还来,您这针比止痛药管用,还没副作用。”他看着昕玥在药材堆里翻找,突然笑了,“小医仙也辛苦了,将来肯定是个好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