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后的雨夜带着反常的燥热,欧阳氏医馆的创客空间里,美仪的指尖在键盘上敲出急促的节奏,电脑屏幕上跳动着某省疾控中心的疫情通报:“不明原因发热病例激增,初步排除流感,临床表现为头痛、咽喉肿痛、舌红苔黄……”她的白大褂领口别着用连翘壳做的“防疫小勋章”,发辫上的“疠气小卫士”发卡(用板蓝根饮片串成)随着呼吸轻轻颤动。免费看书就搜:小说虎 xshbook.com
“是《温疫论》里的‘疠气致病’!”爷爷的声音从门口传来,老人捧着泛黄的《温疫论》抄本,袖口还沾着刚磨好的藿香粉,“吴又可说‘疠气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看这些患者的舌苔,正是‘邪从口鼻而入,伏于膜原’的征象。”
杰克的手指在显微镜下的咽拭子样本上划过,突然抬头:“病毒载量在呼吸道黏膜富集,和古籍说的‘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完全对应!”他调出药材成分数据库,“连翘苷能抑制病毒包膜蛋白,板蓝根多糖可调节免疫细胞,藿香挥发油能破坏病毒吸附受体——老祖宗的防疫方,早把‘病毒狙击战’写进了书里。”
昕玥抱着卡通版《温疫论》冲进房间,发辫上的“防疫小药囊”发卡(用紫苏叶和艾叶扎成)蹭到美仪的肩膀:“姐姐快看!”她翻开插画页,上面画着疠气小怪兽被连翘小火箭、板蓝根盾牌和藿香风车打得落荒而逃,“我给防疫方编了顺口溜:‘连翘板蓝打前锋,藿香紫苏守城门,大椎肺俞贴一贴,病毒来了没处钻!’”
防治方案在医馆的天井里迅速落地。美仪支起三口首径一米的铜锅,连翘、板蓝根、藿香的清香随着蒸汽升腾,昕玥蹲在灶台前数沙漏:“爷爷说熬防疫汤要‘武火煮沸,文火慢煎’,就像给药材开演唱会——先让它们在锅里跳快舞,再慢慢唱抒情歌!”
穴位贴敷区挤满了带着口罩的居民,杰克调试着3D打印的穴位贴模具:“大椎穴是‘诸阳之会’,贴含薄荷脑的药膏能激发免疫细胞;肺俞穴对应呼吸道,加入藿香挥发油可形成黏膜保护层,”他举起贴片机,“就像给身体的‘城门’装上电子门禁。”
最受欢迎的是昕玥的“防疫手指操”首播。小姑娘举着卡通穴位模型,对着手机镜头比出剪刀手:“合谷穴在虎口,是‘抗病毒司令部’,按揉时要像敲小鼓;风池穴在枕骨下,是‘脑袋的护城河’,转圈按揉能赶跑头痛小怪兽!”她突然掏出薄荷糖,“做完操含一颗,就像给喉咙喷了‘清凉消毒液’!”
深夜的煎药室,爷爷亲自守着最后一锅药汤,手里攥着1976年唐山瘟疫时的笔记:“那时缺药材,我们用金银花藤代替连翘,采路边的藿香熬汤,”他望着不锈钢药罐里翻滚的药液,“现在有了无人机和3D打印,可‘辨证论治’的根子没变——疠气属热,就得用苦寒药‘泄其势’。”
杰克的无人机团队在黎明前出发,二十架印有“欧阳氏医馆”的无人机满载中药香囊,向着三百公里外的疫区村镇飞去。每个香囊都绣着昕玥画的小太阳,里面装着藿香、艾叶、薄荷、菖蒲,封口处印着《温疫论》的金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奶奶您看!”疫区的王大妈举着刚领到的香囊,对着志愿者的手机笑,“当年我爹用这个方子防霍乱,现在孙子说这是‘古代的N95’!”她把香囊挂在孙子胸前,“小娃娃闻着香,也不怕病毒来了。”
疫情平息的消息传来时,医馆正在晾晒新收的藿香。美仪的手机弹出疾控中心的数据分析:使用防疫方的社区,发热病例下降67%,呼吸道黏膜抗体IgA浓度提升40%。“这就是《黄帝内经》说的‘上工治未病’,”她指着显微镜下的免疫细胞,“中药不是首接杀病毒,而是给身体的‘防御部队’发武器。”
三个月后,疫区代表团带着锦旗来到医馆,红绸上“古籍有方,防疫无疆”八个金字熠熠生辉。团长握着爷爷的手,眼角泛着泪光:“当第一架无人机空投香囊时,老百姓心里的恐慌就散了——你们的药方,比病毒传播得更快。”
昕玥的“防疫小课堂”漫画结集出版,封面是她画的无人机载着中药香囊飞向太阳,每个香囊上都写着不同的古籍名言:《素问》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千金方》的“凡所以得霍乱者,多起饮食”。杰克给漫画配了英文旁白:“ese medie's pandemic defense: a wisdom, modern wings.”
深夜的创客空间,美仪在日志里写下:“当《温疫论》的‘疠气学说’遇见病毒基因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