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立春后的北京带着料峭寒意,欧阳氏医馆急诊室的推拉门被撞得哐当作响,三位面色青紫的患者被推进来,监护仪的报警声此起彼伏。免费看书就搜:我的书城网 woshucheng.com美仪的白大褂还沾着晨雾,发辫上的“清热小发卡”(用金银花和薄荷枝编成)随着跑动剧烈摇晃,她的指尖刚搭上第一位患者的寸口,眉头便紧紧皱起——脉滑数如滚珠,腕部皮肤发烫,舌苔黄腻得像熬久的米浆。
“血氧饱和度85%,胸片双肺磨玻璃影!”实习医生小川举着胶片冲进来,LED灯箱映出肺部的斑片状阴影,“和去年流感症状完全不一样,他们都有海鲜市场暴露史!”
美仪的目光落在患者的舌苔上,突然想起爷爷抄录的《温疫论》批注:“湿温者,湿热留恋,邪伏膜原,非若伤寒之一汗而解。”她抓起手机拨通视频通话,镜头里的爷爷正在后院晒苍术,老藤椅旁堆着刚磨好的藿香粉:“爸,三例高热患者,舌苔黄腻如积粉,脉滑数,胸闷腹胀,符合‘邪伏膜原’的指征!”
老人的镜片闪过反光,立刻转身翻找1976年唐山瘟疫的医案:“当年湿温大流行,患者也是这种‘舌罩黄腻,渴不多饮’,”他的手指划过泛黄纸页,“吴又可的达原饮主之,要加用茵陈、滑石清利湿热,切记不可过早用寒凉药闭邪!”
急诊室的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美仪的智能脉枕显示患者的HRV数据呈现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她突然想起第138章的梅核气患者,同样是湿邪阻滞导致气机不畅:“湿为阴邪,其性黏腻,就像给肺脏裹了层浆糊,”她对小川比出“清热利湿”的手势,“马上熬制达原饮加减,重用槟榔、草果破戾气,加藿朴夏苓汤化湿浊!”
医馆的天井突然传来清脆的铜铃声,昕玥抱着比自己还高的中药香囊跌跌撞撞跑进来,发辫上的“防疫小卫士”发卡(用艾叶和苍术碎末制成)簌簌掉落碎叶:“姐姐带这个!”她踮脚把香囊塞给美仪,里面的丁香、艾叶、苍术气味浓烈,“爷爷说‘香囊挂胸前,百病莫近前’,就像给身体穿了防病毒盔甲!”
美仪接过香囊的瞬间,忽然想起第133章的无人机空投香囊,此刻手中的香囊却格外沉重——布料是太奶奶的蓝印花布改制的,针脚里缝着昕玥画的“病毒退散”小太阳。她蹲下身,指尖抚过小姑娘冻红的鼻尖:“乖,姐姐要去抗疫一线,你帮爷爷守着药材库好不好?”
学校的紧急通知在中午下达,中医医疗队需要24小时内集结。正在整理《温病条辨》的赵阳猛地站起来,白大褂口袋里的速效救心丸跟着晃动:“我去过2020年武汉疫区,熟悉湿温病的辨证!”他望向旁边的林婉儿,小姑娘正在给针灸针消毒,发辫上的“银针小闪电”发卡闪着微光。
“算我一个!”林婉儿举起装有藿香正气水的小喷瓶,“在第133章的防疫演练里,我学过‘芳香化湿’疗法,喷鼻剂配方我都记熟了!”她突然从背包里掏出昕玥送的卡通穴位贴,“带上这个,给患者贴大椎、肺俞穴,就像昕玥说的‘给病毒设关卡’!”
爷爷的中药房成了临时战备仓库,老人亲自把关每味药材:“槟榔要选海南产的,纹路清晰如大理石;草果必须带壳,《本草正义》说‘去壳则味淡’,”他突然抓住美仪的手腕,布满老茧的掌心贴着她的内关穴,“记住,湿温病最忌‘功过半场’,清热要留三分津液,化湿要顾护脾胃。”
暮色中的医馆后院,杰克正在调试改良版的中药雾化器:“加入薄荷脑和藿香挥发油,”他指着雾化器的光谱分析,“超声波能将药液打成1-5微米的颗粒,首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就像给肺脏做‘中药沐浴’。”设备启动的瞬间,满院都是清新的草木香,混着远处急诊室传来的煎药声,形成特殊的抗疫交响。
昕玥趴在药材库的玻璃上,看着美仪和赵阳、林婉儿登上救护车。她突然想起第139章的悉尼分馆开业,那时她还是个抱着绘本的小不点儿,现在却懂得把艾叶塞进香囊的每个角落。“爷爷,”她拽着老人的衣角,“姐姐他们会用到‘三仁汤’吗?就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那个,能‘宣上畅中渗下’!”
爷爷笑着点头,目光落在药材架上的茵陈和滑石:“当年你太奶奶用这两味药治好了整个村子的湿温,”他摸着昕玥的发辫,“现在轮到你姐姐他们了——中医的传承,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把《温疫论》的智慧,变成患者床头的热汤。”
救护车的警笛声消失在胡同深处,美仪摸着胸前的香囊,布料上的小太阳图案硌着掌心。手机震动,弹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