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分后的北京飘着细雪,欧阳氏医馆的药材库电子屏再次亮起红灯,藿香、干姜的库存量跌至个位数,连备用的陈皮也被分拣送往方舱。免费看书就搜:完本神站 wanben.info七岁的昕玥趴在厨房的流理台上,鼻尖几乎贴在爷爷的《食物本草》上,泛黄纸页间夹着的生姜标本突然滑落,露出页边的铅笔字:“生姜祛寒,干姜温中,一物西性,生者发散,熟者守中。”
“哥哥!药材车被大雪堵在河北了!”她攥着爷爷的老算盘,发辫上别着用生姜片和葱白段做成的“替代小发卡”,在创客空间里跌跌撞撞地跑,“咱们用厨房里的宝贝吧!奶奶的菜谱里藏着好多药材呢!”
杰克正在调试远程问诊系统,听见动静立刻转身,发现小姑娘的围裙口袋里露出半截胡萝卜缨子:“你这是要开‘冰箱药材铺’?”他笑着调出《食物本草》的电子版,“先说好,不许动爷爷的陈年陈皮——”话未说完,就看见昕玥己经对着手机镜头摆好了道具:白萝卜缨子、生姜、葱白、八角、山药,还有爷爷泡药酒用的枸杞。
“叔叔阿姨们好呀!”昕玥的奶声通过首播传遍全网,身后的背景是爷爷手写的“药食同源”横幅,“今天教大家‘冰箱里的小药材’,就算买不到中药,厨房也能变药房!”她举起洗干净的生姜,刀疤纵横的表皮在镜头前闪着光泽,“看!这是‘生姜小卫士’,《本草拾遗》说它‘去冷气,除风邪’,感冒时煮水喝,就像给身体灌热水袋!”
镜头切换到砧板,昕玥踮脚切开生姜:“生姜能代替干姜吗?能,但要分情况哦!”她举着切片的生姜和晒干的姜片,“新鲜生姜像‘发汗小将军’,适合风寒感冒;晒干的生姜像‘守胃老管家’,适合胃寒拉肚子——就像哥哥穿短袖跑步,爷爷穿棉袄晒太阳,各有各的本事!”
最受欢迎的是“葱白豆豉汤”教学。昕玥抱着比自己高的葱白,发辫上的葱白段跟着晃动:“葱白是‘通阳小喇叭’,《伤寒论》里的‘葱白豉汤’能治‘少阴病,下利清谷’,”她往锅里丢入豆豉,“家里没有豆豉?用发酵的豆瓣酱代替!记住哦,煮的时候别盖锅盖,让阳气‘咕嘟咕嘟’冒出来!”
当她举起炖肉用的八角时,弹幕突然被“原来调料也是药材”刷屏:“八角又叫‘大茴香’,《本草纲目》说它‘调中理气,止呕吐’,”她对着镜头比出八角的形状,“炒菜时放两颗,就像给脾胃派了个‘理气小警察’,把肚子里的‘胀气小火车’拦住!”
爷爷的老藤椅突然出现在镜头里,老人举着1958年的《民间食疗手册》:“1960年闹饥荒,你太奶奶用萝卜缨子煮水,治好了全村的咳嗽,”他抖落书页间的萝卜缨子标本,“缨子是萝卜的‘呼吸天线’,专管上焦的痰,比吃药片还灵验。”
昕玥立刻来了精神,举着洗净的萝卜缨子跑向灶台:“爷爷说的就是这个!”她往铁锅里倒水,“萝卜缨子煮水要‘武火快煮’,就像给肺脏洗个‘清热小澡’,咳嗽痰多的叔叔阿姨喝三天,喉咙里的‘黏痰小怪兽’就吓跑啦!”
最贴心的是“护胃小套餐”。昕玥把山药磨成细腻的糊,用卡通模具压出小太阳形状:“山药糊是‘脾胃小棉被’,《神农本草经》说它‘补虚羸,除寒热邪气’,”她用勺子舀起白润的糊,“刚退烧没胃口?喝这个比喝白粥还养人,就像给受伤的胃铺了层软乎乎的毛毯。”
评论区很快被温暖的画面刷屏:72岁的李奶奶晒出用八角、生姜泡的“家庭防疫茶”,茶罐上贴着昕玥画的小卫士;隔离酒店的妈妈用胡萝卜缨子煮水,给咳嗽的宝宝拍背;甚至有厨师在首播间留言,说以后菜单要加“药材小知识”。
杰克在后台忙着翻译视频,突然发现悉尼分馆的莎拉正在跟着首播做山药糊:“原来厨房真的是最好的药房!”她举着自己种的迷迭香,“我用这个代替藿香,味道虽然不一样,但同样能‘理气醒神’!”
深夜的医馆厨房,昕玥趴在流理台上画“食材替代图谱”,生姜分成“新鲜版”和“晒干版”,葱白戴着小喇叭帽子,八角穿着警察制服。爷爷摸着她发辫上的生姜片笑:“1942年我跟着你太爷爷学医,他说‘好医者,当知锅碗瓢盆皆是药’,”他指着《食物本草》上的插图,“现在你把这话变成了动画片,让老百姓知道,中医不在药铺里,在自家厨房的烟火气里。”
当清晨的阳光照在“欧阳氏医馆”的匾额上,昕玥的“药材替代计划”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评论区最热门的留言是:“原来妈妈炖的姜汤,爸爸炒的八角,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防疫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