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频传。
幽州大营里,沈明渊每天都能收到最新的斩首数与占领进度。
“很好。”
他对着汇报的亲兵淡淡点头。
然后迅速下令武庚、赵云等将继续巩固后方城池,征调马匹、战粮、箭矢,源源不断地支援项羽。
那些曾被拔都祸害的草原部落,见大盛连战皆捷,纷纷望风归顺。
场面热闹之极。
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当边关的告捷传回,朝野上下也是一片振奋。
从地图上看,大盛这条北疆线拉长了足足数百里,重新夺回了曾被匈奴吞占的大片疆土。
一时之间,民心大振,周边诸侯也无不警惕。
毕竟大盛在短短数月内连克匈奴,展现出了可怕扩张力。
在乾元殿上,王黼带领群臣山呼万岁。
“陛下神武,匈奴凶焰可灭。”
“普天同庆,万民景仰!”
沈明渊虽面无表情,但心里清晰得很。
有些人是见风使舵,真正的好处还未到来。
“先把国门打出去,让他们各自安分。”
他只简短回应一句,便让王黼散了朝。
回到御书房,系统提示在脑海不停滚动。
【叮,恭喜宿主完成“疆域扩张”里程碑】
【奖励:暴君点+1200】
伴随滚滚的暴君点注入,沈明渊对后续的布置越发有底。
自匈奴战事告一段落后,北疆多出了十余座被收编或重建的城池。
其中蕴含大量马场、矿藏、盐碱地,甚至还有不小的珍奇产出。
这些资源犹如新的宝藏,亟待开发。
可要把这些北疆好东西输送到内地,必经漫长的商路。
这就意味着:要重新规划各地关卡、驿站,严防马匪和流寇,再筹划通关税收、盐铁专卖制度......
短短几天时间里,户部、工部,以及新成立的“理政总府”(商鞅所领)都忙得不可开交。
“陛下,若能打通西域罗戈、敦璜等几国的商道,就能把这些马匹、皮革、大漠奇珍销往西方。”
商鞅在奏折中如是分析。
“届时税利可观,咱们国内的新兴市集也能得益。”
于是,在秋日时分,西域诸国的使者受邀来朝。
他们在金銮殿下觐见,纷纷送上珍品。
这些小国原本与匈奴相互勾连,对大盛并不服气。
可如今见到大盛连灭两任匈奴首领,心中早已慑服。
在礼仪和压迫的双重震慑下,他们只能谨慎地表达合作意向:
“愿与大盛通商,互市互利。”
沈明渊微微点头。
他自然不会拒绝这等好事。
“行。”
“让商鞅与各国使者细谈。”
“本朝愿意开放部分市集,增设驿站。”
“只要他们守我大盛法度,照章纳税。”
一句话,定下了西域商路的雏形。
这让朝堂不少老臣感到刮目相看。
这个皇帝并非只懂兵刀杀伐,对经济走向也极为精明。
更妙的是,东海倭国的使团亦在此时赶到。
对方也想借此机会“通商议好”。
但倭国态度相对傲慢,似乎并未真正将大盛放在眼里。
暗地里,他们已经撺掇海盗多次袭扰东岸。
此番上朝的使臣,口中虽说“求和通市”,骨子里还带着几分狐假虎威。
只是没料到,沈明渊的反应十分冷淡。
“倭国想谈?”
“可以,但朕暂且无暇。”
“让他们等着。”
于是,倭国使团在京里被晾了好些天,自然心怀不满。
可因为皇帝根本不见,他们也只能空耗银钱在旅店。
私下里还对大盛官员冷嘲热讽,语带不敬。
“陛下,倭国使团这般态度,实在可恶。”
有大臣当面奏请:“是否要下逐客令?”
“暂不用。”
沈明渊知道,东海之地若不开通商道,也并非坏事。
大盛海运尚弱,小规模往来反扰民。
西边才是眼下的重点。
“先拖着倭国。”
“待时机到了,一并处理。”
这句“一并处理”,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倭国要么守规矩,要么就得尝尝雷霆之怒。
以沈明渊的行事风格,从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