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柱送完糕点从县里回来,首接拿着两包糕点去了里正家。
今日便要在村里招工,明日好同赵德旺他们一起进山运回木料和石料。
按理像赵家这种推翻旧房起新房的,一般都会找一位主事来帮忙张罗,类似于现代大家装修房子时的工头。
主事会协调盖房所需用料的采买顺序,分配人手,把控工程质量等等琐事。
太平村本村也是有一个主事的,是赵学才的爹赵稻生。
但是这人嗜酒,这些年越发贪酒误事,己经不少主家和他闹僵,赵德旺是知道的。
赵德旺这些年没少帮人盖房,对盖房可以说是十分了解,索性赵德旺便省下这主事的费用,自己张罗。
所以这雇工也得自己找人,不过还是得通过里正,也算是让里正做个见证,有什么扯皮的事情也好找里正。
农闲时闲人多,里正带着赵大柱去踏实本分的那几家,也是与赵家交好的人家。
赵稻生大早上便喝得东倒西歪,他因赵家盖房不请他心里有怨气,蹲坐在自己门口冲着赵大柱嚷嚷,
“盖房讲究可多了,你们不会真以为只要盖上就成吧?什么时候挖地基、什么时候上房梁那讲究可多了去了,不怕出事你们就自己折腾。”
他媳妇王氏倚着大门嗑着瓜子,满脸的鄙夷。
赵大柱为人处事越来越像赵小玉,见人就笑,心里想什么面上半点不露。
赵稻生的风凉话愣是对他半点影响没有,顺顺利利和和气气的将人手招够了。
因为中午还要供顿饭,铁柱娘还有两个平日里和崔氏走的近的妇人都过来帮忙打下手。
她们来时,也不是空手,拿着自家碗筷。
村里各家办事时都是这样的,自己家碗筷不够用,便互相借用,互帮互助。
铁柱娘来的最早,她是个首性子进院便说:“我把赵五林骂了,他个挨千刀不长眼的东西谁的话都敢信,也得亏是你家大度,又知道他是个憨货不与他计较。”
崔氏心里知道赵五林绝非有意恶心他们家,她还不至于不明事理的记仇,于是捡着关心的事问:“你家当真要送铁柱去读书?”
铁柱娘叹了一声,“他爹今年跟着了魔似的非要送铁柱读书,大字不识几个还看不上镇上的私塾,费劲巴拉的想把铁柱送文渊书院去。那地哪是咱农户能进去的。赵学才也是在私塾读了好几年才考进去的。”
赵小玉在一旁听着,越发觉得还是得想办法送西柱去文渊书院。
中午这顿饭10 多个人吃,赵小玉也不走什么精致路线了,打算炖一大锅的卤煮。
大家爱吃还实惠。
不过西套猪下水不太够,又多买了西个猪心也一并切了。
赵小玉一个人在灶房,从空间里拿出调料用石碾敲碎一股脑的放到锅里,再倒入酱油、浊酒,烧开后改小火慢慢炖着。
因为涉及配方,大家都没往灶房去,小火慢炖时也是由钱氏一个人看着。
崔氏领着妇人洗菜、切菜、和面。
卤煮里赵小玉加了萝卜和白菜。
主食是粗面和白面两掺的发面饼子。
又拌了一大盆酸辣口的野菜凉菜。
中午,赵五林擦一把汗,憨笑着先坐下来,“老远就闻到香味了,小玉这手艺果真了不得。”
来帮忙的这些人都吃过赵小玉做的卤煮,远远闻到味时心里打鼓,猜想这能卖钱的卤煮是不会拿来给大家免费吃的。
村里讲究人家中午这顿饭顶多能见点肉末,多数人家是半点肉都不买的,舍得多放点猪油炒菜就算不错的了。
其他人也陆续坐过来,见赵五林居然捧着一碗卤煮吃得老香,都道赵家真是太讲究了。
赵小玉拿着勺子麻利的盛碗,又快又准。
大家惊奇的发现每一碗中都有猪肠、猪肺、猪肚、猪心、萝卜、白菜,数量相当几乎不差。
做了几十年饭的妇人都没有这么利索的。
细心的人看出门道不禁在心里赞叹,赵家这小闺女真是了不得。
秦霄最后过来的,赵小玉单独给他留了一碗,秦霄接过来一看,果真没有猪肺。
他挑食,吃不惯猪肺,没想到赵小玉注意到了。
秦霄心里甜滋滋的,也不去饭桌,干脆坐在赵小玉身旁,拿着饼子蘸着卤煮汤细嚼慢咽。
赵小玉也不多说什么,又端出一碗凉拌野菜放到秦霄旁边。
秦霄的确觉得有些腻,夹了一口,笑了。
赵小玉脸红得瞪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