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吧。”
……
朱允炆当然也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刻召来了黄子澄、齐泰等人。这对他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可以除掉这个弟弟。
朱允熥在捕鱼儿海做的那些大事,虽然大家之前商议时都觉得老爷子不会召回朱允熥,也不会传位给他,但朱允炆能感受到,老爷子对朱允熥的态度越来越好了。这让他隐约觉得,朱允熥可能是未来的威胁。
“皇太孙,我觉得吴王这次真的闯了大祸,皇上肯定不会轻饶他。随便处死朝廷官员,还私扣锦衣卫,这不是跟皇上对着干吗?这次不死,也要掉半条命!”
太常寺卿黄子澄思考后得出结论。
“没错!”兵部尚书齐泰点头同意,又补充道:“
应天府的明皇宫里,气氛有点微妙。老朱最近对吴王的态度越来越好,这让陈洪很紧张。他知道,一旦老朱一时心软,吴王可能就逃过一劫了。
海城那边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老朱自然知道。锦衣卫的人刚走,那边的消息就通过海东青飞快地送到了应天府。蒋瓛收到密信后马上转交给老朱,可老朱装作什么都没听见,一点动静都没有。陈洪心里清楚,老朱是在等着吴王让柳公公送来的奏折呢。
前几天老朱看了密信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倒想看看朱允熥怎么说这事。”之后就没再提。陈洪明白,在老朱心里,吴王的地位已经很高了,甚至可能超过了皇太孙。
这时老朱正在批折子,忽然皱眉喊陈洪。陈洪赶紧让人去叫蓝玉进宫。蓝玉一到,看到老朱的样子就有点忐忑。他一路都在想,为什么老朱突然召他进来。
蓝玉心里害怕被朱允熥牵连。这段时间,老朱一直在削弱他的势力,为朱允炆将来登基做准备。老朱看了旁边一本折子后递给蓝玉,蓝玉一看内容就惊了——不是朱允熥的事,而是北地刚结束的一场战斗。这是宁王朱权送来的报告,讲的是那个突然出现的神秘力量。
老朱放下手里的工作,认真看着蓝玉,希望听到他的看法。蓝玉想了想回答说:“北边的部落很多,但能一下子灭掉三万北元骑兵的,真的不多。”
老朱问蓝玉怀疑哪些部落或政权,蓝玉回答说北边的局势很复杂,能有这样的实力的确实寥寥无几。
“瓦剌、吉利吉思、林中百姓、北山野人、北山女真、兀者、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这些都是。”
“东北那些部落和北元几乎没什么联系,如果他们想跑到捕鱼儿海以北的北元地盘,得从我们大明借路,我们肯定不会不知道。所以,他们应该能排除。”
“那就剩瓦剌、吉利吉思和林中百姓了!”
“先说林中百姓吧,我和他们打过交道,这些世代生活在北方原始森林的部落,战斗力确实厉害,但没扩张的想法,我觉得也能排除。”
蓝玉简单分析后说了自己的想法。
“你是说瓦剌和吉利吉思里有一个是?”
老朱严肃起来,瓦剌和吉利吉思都是蒙古势力,他们怎么可能会自相残杀呢?
或者能不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搞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计策,再来次北伐,一举解决他们?
这样,将来朱允炆登基,至少在他成年之前,不会有外敌之患。
老朱正在思考再次北伐的可能性时,蓝玉又开口了。
“皇上,这些只是我的猜测,没确凿证据。要弄清这个突然冒头的神秘力量,可能还得靠锦衣卫,这么多军队,不可能不留痕迹。”
老朱点头,他看宁王奏折时就让蒋瓛去查了。
叫蓝玉来,是想听听这位沙场老将的意见,这样锦衣卫查起来也有方向。
沉默片刻,老朱换了话题。
“蓝玉,吴王的事你听说了吧,谈谈你的看法!”
听到这话,蓝玉心里一沉。
该来的总会来,躲不开的。
“怎么?不能说吗?”
见蓝玉不说话,老朱敲了敲桌子,语气加重地说:
“陛下,您误会我了。我身份有点特殊,吴王毕竟是我外甥孙,这事我确实不好多插嘴。”
见老朱不太高兴,蓝玉赶紧解释刚才为何犹豫。
他很清楚,老朱是想借朱允熥的事再削他的权。
话多了容易出错,不如少说或干脆找借口不提。
“我相信你蓝玉不会因这层关系就偏向吴王,说吧!”
老朱显然不会放过蓝玉,他想知道蓝玉心里是否支持朱允熥这小子。
“回陛下,我认为吴王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