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完善,非其他地区可比。
同时,赵子称又让人找来几本和黄裳道经同款的进贡图书,做了一些实验。
随后他就发现,黄裳那边进贡御用的书,都是用福建竹纸印的,比普通的印书纸张更坚韧,也难以焚烧,尤其为了防火,还专门在造纸时加入了明矾。
印刷用的墨也不是普通的水性墨,而是加入了松香,这样字迹更坚固,但焚烧起来有一股极为刺鼻的臭味,很容易暴露——后世农村地区的看官,有用松香给猪头褪过毛的,应该都知道,那玩意儿加热起来气味有多明显,隔了几道院都能闻到。
一言以蔽之,这种特供御制的书要想烧掉,不但特别难烧,还特别容易暴露。
而后,赵子称又让杨志派人去了解姑苏城内的百姓,“厨余垃圾”都是怎么处置的,想看看有没有额外漏洞。随后他就发现:
苏州在北宋时,已经是天下有数的繁华都市了,管理水平也就仅次于汴京等极个别顶级大都市。城里所有的居民垃圾,都是要堆放到指定地点,最后由官府的“倾脚头”负责清运,把其中适合堆肥料的拿去肥田。
包括百姓烧柴草木炭做饭留下的垃圾,也都是这么清运。如果有气味特别刺鼻、大规模烧松香的迹象,也很容易留下痕迹。
这一遍摸排完之后,赵子称基本也做出了判断:虽然拿到了经书的人,有可能会把不要的经书烧掉,但这种情况的概率很小。
因为那些贼徒,未必会觉得把东西藏在家里有多大危险。贸然烧或者运出城扔掉,反而风险更大。
就算那些贼人不懂行,有少量尝试焚烧过,但只要发现这些御用的书特别难点着、点着了气味还刺鼻,那他们多半会收手,然后把剩下的继续窖藏起来,等风头过去。
所以只要能搜到这些书,案子也就能破了,这是最关键的物证。
“所以,这些书肯定还被那些贼人藏着,丢在家里,大部分还没来得及处置。他们肯定不会想到官府会嗅觉那么灵敏,所以他们会觉得继续藏着比非要处理掉更安全。
只要我们找到怀疑目标,突然搜查,能抄到这些赃物,那么一切也就解决了。”
赵子称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并且和杨志说了。
杨志觉得深以为然,也对赵公子的缜密愈加佩服了。同时,杨志也很快意识到,剩下最关键的问题还没解决:“可惜,光是确信道藏还没毁坏,这也没用吧?该去哪里搜查、谁有嫌疑,这个最大的问题还没解决。”
你知道物证还在,但连嫌疑人也没有,又能如何?
赵子称也累了大半天了,当下只是拍了拍杨志的肩膀:“饭要一口一口吃,我们才花了半日,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已经是很不错的进展了。具体谁有嫌疑,该去哪里查抄,后面我会慢慢梳理的,别急。”
……
撂下这句话后,赵子称见天色已经彻底黑了,就跟杨志各奔东西。
第一天能有这点收获,他已经满足了。
赵子称便佩剑策马,缓缓回到慕容家的庄园。
这阵子,他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家了,办案期间多借住几天也没人会反对。
慕容家的婢女早早就按小姐吩咐,备下了随时可以吃的温火宴。
几道菜都是可以一直在炉火上保温热着的,不怕煮过头。
赵子称一到,就可以立刻布菜用膳。
慕容妍听说他回来了,也不及换装,就穿着女装出来陪他坐一会儿。顺便关心案情,看看赵大哥有没有被官府刁难。
赵子称就把跟杨志说过的分析,又再说了一遍。然后说自己不急,后续数日会慢慢排查嫌疑之人,等有把握之后,再突击查抄,看看能不能人赃并获。
慕容妍怕他处理不好,被朱勔穿小鞋,便颇为关切:“现在还完全没有怀疑对象么?是不是大海捞针,太难找了?”
赵子称刚才确实还没有怀疑对象,不过辞别杨志、骑马回来的路上,他一直在有一搭没一搭地瞎想,思维很是发散。
所以这一路上,他又冒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
他想起自己前世看完《水浒》后、因为对方腊事迹的好奇,加上自己就是教历史的,所以又找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大宋宣和遗事》里面相关的史料看过。
所以赵子称虽然不知道方腊手下有哪些小鱼小虾、基层文武,但反而是越高层的人,赵子称越熟悉。
因为越高级的贼头,才有可能史书留名被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