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飞军
舳舻连接,沿着变窄的水道缓行,终于在拐过一处河弯后,见到了前方平坝上立着的一座土城。·s^o¢e.o\.?n^e^t/
那里就是赵怀安此行的停泊地,戎州城,
戎州土城建在了岷江北岸,城区面积并不大,却有一大片平整的码头,此时正有数十艘船已经靠在码头边,时不时能听到码头上的力夫在吆喝。
赵怀安看了看左岸,又看了看右岸更宽阔的河滩,纳闷地问着边上的董公素:
“老董,我不明白,为何戎州城会建在江北呢?之前咱们在嘉州如此,到了这戎州也如此,这明明南岸土地更宽,能容纳更多的人口呀?”
董公素知道赵怀安不了解川南的情况,只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看待,所以解释道:
“大郎,你可能不晓得咱们川南,当年这些地方之所以开辟衙署,就是因为镇压此处的僚蛮。而那些人都生活在对岸的山谷密林之中,叛服不定,城址放在南岸,一旦乱起来,跑都没地方跑。”
然后,董公素指着前面的一处横江浮桥,说道:
“那便是连接两岸的浮桥,只会在白日搭、晚上就会放掉浮舟,而我等这些浮江而下的舟船也要在这里等候放行,才能过浮桥。”
赵怀安恍然,这些天沿江南下,日子好不快活,看到的沿江城邑也舟船如织很是繁华,几让他以为这些城市是和中原核心区的县邑一样了。
却不想,这些地方其实已经是大唐可控制的边疆了,再往南,那片十万大山,却只是大唐的羁縻地,别说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了,甚至连深入都不敢。
只是站在甲板上,赵怀安都能看到南面群山上空浓密的烟气,这是这个时代最令汉人畏惧的瘴气。
想到这里,赵怀安问董公素:
“之前我在甲板上看见一伙僰人在袭杀一群僚人,戎州这里夷人很多吗?他们的战力如何?”
董公素知道赵怀安什么意思,毕竟他沿江南下,到处招募精壮有勇力的,所以必然是惦记僰人、僚人了,所以他摇头劝了一下:
“大郞,僰人不离族群说之无用,只这些僚人就与我唐的关系不睦,多有冲击州县之举,彼等既桀骜又与我等语言不通,募之何益?反不如有一兵,却可为大郎助力?”
果然,董公素作为隔壁泸州的土豪,对于戎、泸之地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
赵怀安忙请董公素多讲讲,要的就是他这地头蛇的一手消息:
“僚这些虽蛮,却不强,因为这些人的各依山洞,不成编户,性又无知,几与禽兽相同,在诸夷中为乱最深。其众不知多少,但十余万落总是有的,历代州郡刺史皆不能制,早就为我川南百姓之患。”
“既不能制,则势又骄吝,是有叛乱劫掠水道之举,是以戎州虽也是三江汇聚之地,可北上西蜀,南下鄂岳、本该商旅丰盛,如今却境宇日蹙,全是这些僚人之祸。”
显然,作为大豪商的董公素对于这类影响商道的西南夷,可谓深恶痛绝。
可说到另外一支力量时,董公素的情绪却高昂起来了,他道:
“可此地不远处有一坝,名为五斗坝,居有一族名为青羌。我知大郎你曾讲了一本名为《三国演义》的话本传奇,而这青羌正与蜀汉渊源甚深。-r`u`w_e¨n^x~s!.`c_o,m·”
赵怀安还真不知道这个,忙问何等渊源。
然后董公素就说了,在前汉时,青羌就以勇敢善战闻名,是与板楯蛮齐名的存在。后来蜀汉时,诸葛亮平南中,曾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蜀汉亡了后,历代蜀主依旧喜爱青羌义从,将之编为劲旅。
董公素一说飞军,赵怀安就激动了。
盖因他太了解这支蜀汉的王牌精锐了,他们不就是王平带的那支山地精兵嘛,据说这些人身披铁甲,依旧可以穿林屡险,如屡平地,又善用弓弩,手持团排,号啸而进。
想到这个,赵怀安激动地拍手:
“好好好,咱们就募一支这样的飞军,也募他个百十个的。”
不是赵怀安心气小,舍不得钱,而是光州那地方到底能养多少脱产武士,他是一点不清楚。
别看他现在也家资不菲了,小四十万贯的钱,就是真正到朝廷手上的茶税也不一定有赵大多,可这笔钱却是死钱,用多少没多少。
更不用说赵大后面还打算拿这个作为本金去搞钱庄呢,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