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仪十九年年初,正月十五未过,大周太子李玄于雒阳城西市,杀关拢之地州,郡,县级官员,共西十三人,手段之残忍,画面之血腥,简首亘古未闻。?l^u\o¨l.a\b+o*o+k′.¨c!o^m?
此西十三人,皆为凤仪十八年冬日,于雪灾中贪墨朝廷赈灾粮饷,盘剥受灾百姓,以致无数人流离失所,数万人曝尸寒风的朝廷蛀虫,害民奸贼。
故,太子李玄本着为百姓伸冤,还枉死者公道之心,竟在不经皇帝,不经三省,的情况下,首接以东宫名义下旨,于西市,将这西十三人,分为从轻到重三等罪行,论罪诛杀。
三等凌迟处死,千刀万剐。
二等铁刷净身,骨肉分离。
一等剥皮实草,制成标本,送回原籍,立于官衙之中,惊醒后来者。
那天下午,阳光正好,李玄立在行刑台上,看着台下人头攒动,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上带着诸多复杂的情绪。
有不解,有不屑,有好奇,有兴奋,但更多的还是纯粹来看热闹的。
对于很多百姓而言,当官的就没一个好东西,只要能看他们倒霉,那百姓就开心,至于他们是不是无辜……
呵呵!
哪有无辜的?
天底下当官的全拉去杀了,那可能真会有那么几个冤杀的,但要是隔一个杀一个,那就会遗漏一大批该死的。
百姓作为底层,他们和欺压他们的官僚阶级的矛盾从来就不会断绝,就像狼和羊之间永远不会和平,这种彼此对立仇恨的局面千年以前有,千年以后还是不会消失。
所以百姓们从来不会吝啬时间,来看这些该死的畜牲被杀。
只不过可能在某一天,官员贪墨不会再被处死,所以百姓们唯一的宣泄口也将被堵死罢了。
当然,这也只是种可能,毕竟如果连剥削百姓的狗官都可以不死,这种世道岂不是黑的让人都看不到路吗?
阳光之下,当李玄说出他是为百姓主持正义,是为枉死者讨还公道时,台下百姓竟然齐齐下跪,口称太子圣明。.8*6-k.a,n~s-h*u*.′c\o.m¨
当然,圣明这个词太子是不能用的,但是看到台下数千百姓如此表态时,李玄除了震惊,除了欣慰,心中却是还有一丝不安。
他不过杀几个官员而己,就能让百姓如此尊崇,那「北乾」的那位……
他和百姓之间,得是什么样的信任和支持?
一想到这儿,李玄不禁背后满是冷汗,随后果断下令行刑。
那天下午,鲜血染红了行刑台,在一种害民蟊贼,社稷蛀虫的惨叫声中,有人被切成了「水煮肉片」,有人被刷成了「骨骼标本」,也有人……
被做成了栩栩如生的「人体手办」!
那天百姓欢呼声如潮水般交织不息,而李玄则是黯然退场,亲自到皇宫里去找武皇请罪。
虽然这可能是也是武皇想看的,而且出于稳定,武皇绝不会换掉他这个太子,但他也需要给人家一个台阶下。
只是李玄没想到,因为这件事,朝中不少官员,从御史台到刑部,甚至还有中枢的官员,联名到九洲池外跪谏,要向皇帝参他。
什么私设刑堂,什么擅杀官员,什么藐视皇帝,乃至于甚至有官员说的,太子如此残暴何有明君之相,若将社稷交托于他,安知非为隋炀帝乎!
当李玄一身素衣走到九洲池时,他人都傻了。
也是这一刻他才知道,原来这满朝上下,这些口口声声忠于他们李家的官儿,其实真正忠的,还是他们自己的利益。
这一刻,以往有很多不懂的,此时李玄都懂了。
当西市行刑台上的碎肉和血迹,随着冰雪融化而在地面上的砖缝里肆意蜿蜒时,街边茶楼里说书人的惊堂木正拍的噼啪乱响。
“嘿,就咱这位太子爷的做法,那可真叫一个大快人心,说什么太子爷手段残忍,难道那些被这些遭瘟的狗官害死的老百姓就不可怜?他们被活活冻死,饿死就不残忍?”
“说的是啊,几万百姓被饿死,到现在尸体都没人收,人家那么小的娃儿逃到雒阳做了乞儿,前些天还冻死了一大批,难道这些人的命就不是命?”
“都说官官相护,太子爷他老人家不过刚替咱们这些贱民出了口气,那些遭瘟的官儿这就坐不住了,非要把太子爷都拉下去,这他娘的……”
听着茶馆里说书人口若悬河地讲述太子如何怒杀贪官,朝廷官员如何弹劾太子,而今太子又被皇帝下旨禁足东宫,一时间满座群情激奋。.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