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
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张存仁等的专业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12]隔日(五月四日),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
仕清生涯
洪承
畴降清后,清太宗命隶镶黄旗汉军,表面上对他恩礼有加,实际上并未放松对他的防范,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终皇太极一朝,除咨询外,也没有任以官职。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洪承畴从睿亲王多尔衮率军10万大举南下攻明,十一日至辽河,得知大顺军已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遂用洪承畴之谋,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直趋北京。清兵入京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以洪承畴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 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多铎率师攻占南京,多尔衮下剃头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抗。危难之中,多尔衮于闰六月忙派洪承畴取代多铎,敕赐便宜行事。
顺治四年(1647年),洪承畴因父丧,回乡守制。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奉召返京,再次入内院佐理机务。摄政王多尔衮对其慰劳备至,宠信有加,一连数日召见垂询各省应兴应革之事,所有建议,无不采纳。
顺治八年(1651年)闰二月,洪承畴兼管都察院左都御史事,甄别诸御史为六等,有的起升,有的外转或外调,有的降黜,得罪一批朝官。御史张宣等弹劾洪承畴与尚书陈之遴屡集议火神庙密谋反叛,又未请旨私送其母回闽。洪承畴辩白:火神庙集议即为甄别御史差等,非有他故;送母未先请旨,自甘服罪。上谕:以庙议事,不必悬揣;为亲甘罪,情有可原。着仍留任,以观后效。顺治九年(1652年)五月,洪承畴母丧,奉旨私居持服,照常入值。
顺治十年(1653年),孙可望、李定国所率领的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在云、贵归附明宗室桂王朱由榔,抗清出现新高潮。五月,已任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佐理机务,兼任《大清太宗实录》总裁官的洪承畴,又被任命为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户部不得稽迟,事后报闻。此时洪承畴已61岁,临行前,顺治帝设宴饯行,赐宝马、宝刀。
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孙可望攻岳州(今湖南岳阳),为洪承畴设伏所败,撤回贵州。顺治十四年(1657年)洪承畴经略湖南时,驻于长沙黄兴北路又一村明代吉藩四将军府(今青少年宫),并建集思堂。署之东有真武宫,明吉藩建。清初,真武宫成为关押反清复明人士的监狱,著名学者陶汝鼐即下狱于此。后又因洞庭举事一案,株连湖湘名士300余人,会审真武宫。
俟洪承畴到长沙,才平释此案。顺治十四年(1657年),桂王的永历政权内部发生矛盾,孙可望在与李定国的内战中失败,穷蹙请降。顺治帝一面命洪承畴率所部相机进取,一面命平西大将军吴三桂自四川、征南将军卓布泰自广西分道进兵贵州。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世祖又命信郡王多尼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统军南征。九月,清兵各路会师入云南。
洪承畴
晚年逝世
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军攻陷昆明,云南平定。洪承畴上疏说,云南地方险远,少数民族众多,不易治理,要留兵驻镇,于是顺治以吴三桂为平西王留驻昆明。他又看到云贵地区地瘠民苦,疏请发内帑赈济贫民,建议暂缓向逃亡缅甸的桂王余部进军,使战乱之后的云贵地区的社会秩序渐趋安定,生产开始恢复。八月,洪承畴因年老体衰、目疾加剧,请求回京;翌年正月,奉旨解任回京调理。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驾崩,子玄烨(康熙)嗣位。这时洪承畴业已69岁,仍任大学士,却感孤独,于五月疏乞休致。朝廷几经争论,康熙才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母(轻车都尉)世袭四世。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卒于都门私邸,享年七十三岁,康熙恩赐祭奠如制、谥文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