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会将领的赞成。
但孙可望对联明抗清,恢复中原已失去信心,只想保住所得土地,称藩于滇、黔、楚、蜀,故对李定国的建议无动于衷。
李定国表示孙可望亡命南海是死路一条,那还不如当场死去,旋即拔出宝剑,准备自刎。
众将一见,忙夺下宝剑,一起跪地高呼拥护李定国的建议。孙可望见人心归向李定国,随即同意进兵云南,联明抗清,但对李定国产生了疑虑。
联明抗清
的方针虽然确定,但直到公元1649年(永历三年、顺治六年),孙可望才派人赴广西与永历朝廷谈判。
孙可望不愿联明,在幕僚的建议下,欲仿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法,来压服李定国、刘文秀等人。这与李定国联明以恢复中原的目的仍有根本区别。
孙可望对李定国实力增强的猜忌和对李定国战功的嫉妒是孙、李内讧的重要原因。
李定国能团结士卒,部下乐于效命,最初实力要超过孙可望。李定国为人强悍,与孙可望有不同意见,总是极力争辩。
为此,孙可望寻机将他拷打了一次,虽然此次表面上和解了,但是二人嫌恨却越来越大。
公元1652年(永历五年、顺治九年),李定国在桂林迫使清定南王孔有德兵败***,一时声威大震,捷报传到贵阳后,孙可望大为不快,表面上奏请封李定国为西宁王,背地里却令李定国副手冯双礼对其暗中监视,另派一支人马尾随其后,妄图借机除掉李定国。
次年,李定国率部在衡州杀死清军悍将敬谨亲王尼堪。李定国两蹶名王,接连收复了几十个州县,天下震动。
孙可望见李定国战功赫赫,非常嫉妒。阴谋篡位公元1653年(永历七年、顺治十年),孙可望率军到沅州,立即派人召李定国到沅州议事,准备借机杀害李定国。
李定国留在贵州的部下探听到孙可望要下毒手的消息后,立即派人飞报李定国。
李定国接到命令后,正整理行装,准备出发时,突然接到密报,令他左右为难。
如果不去,孙可望极有可能以违抗军令之名兴师问罪,如果去了,必有一番斗争。
孙可望三天中下了七道命令,李定国无奈,率部向沅州进发。途中遇到刘文秀之子派人来劝阻,李定国退回广西,继续筹划北伐。
公元1654年(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李定国在新会与清军作战,队伍受到瘟疫传染,清军又大举增援,李定国派人向孙可望求援。
孙可望不发一兵一卒,坐视李定国兵败。当李定国败退回南宁府时,孙可望下令凡李定国部队经过之地,都要将粮草烧毁,以绝其归路,同时派出四万多人阻拦李定国向贵州靠拢。
南明朝廷及官员的推波助澜也是孙李内讧的重要原因。公元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春,明云南副使杨长知被迫归顺孙可望,受到孙可望的格外信任。
杨长知看出孙可望在占领云南后,日益骄纵自大,想继承张献忠秦王封号,又怕李定国等人不服,于是杨长知就经常在孙可望面前煽风点火:“将军若能讨得朝廷‘秦王’之封,既可威震西南,又能压服李、刘两王,何等威风!”他在李定国、刘文秀等人面前,又数落孙可望狂妄自大,独断专行,全不念手足之情,假惺惺地提醒他们要当心两王府换上
“孙”字大旗。孙可望受封为秦王后,俨然以皇帝自居,甚至规定一切衙署的称谓前都要加
“秦
“字,对永历帝也极尽侮辱之能事。永历帝实在难以忍受不下去了,便派人持密诏让与孙可望有矛盾的李定国前来护驾,最终发生了
“十八先生之狱”。公元1656年(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正月,李定国进入安龙,迎接永历帝到昆明。
宝庆之败孙可望逼走李定国很快就自食恶果。当时孙可望正亲统大军由靖州(今湖南靖县)经武冈进至宝庆(今湖南邵阳),部下有大将白文选、冯双礼等,总兵力据清方记载为十万。
公元1656年(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三月初六日,清定远大将军屯齐带领满汉主力由永州北上宝庆,十五日驻于岔路口,距明军白文选、冯双礼、马进忠营地周家铺三十里。
次日,清军进至周家铺,由于明军营于山顶,地势险要,又遇上天雨,双方列阵相峙。
这天晚上孙可望率亲军由宝庆府来增援。公元1656年(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十七日,明军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