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却更加炽烈。他明白,常规的应对已不足以破局。李国华编织的这张网,根须深植于经济运行的脉络和舆论操控的阴影里,必须从根子上斩断。
王天峰并没有急于去反驳那些网络谣言,也没有立刻找梁光军书记诉苦。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秘密召见了省纪委调查组的副组长——一位以刚正不阿、心思缜密着称的老纪检。地点选在省城近郊一个不起眼的农家乐包间。
“老周,”王天峰开门见山,声音低沉却有力,“东山的事,是表象。根子,在省里,在某些人利用经济手段绑架政策、裹挟民意、对抗改革!”他将自己掌握的情况,包括省属企业异常撤资的详细时间节点、几家银行同步收紧信贷的可疑操作、网络水军背后可能存在的资金链条线索,以及李国华派系人物在其中的影子,和盘托出。“调查组前期受阻,文件缺失、人员‘消失’,这些反常,恰恰说明他们怕!怕你们查到更深的东西!突破口,可能就在这些异常的经济行为上。我建议,调查方向,要深挖这些经济决策背后的人为干预痕迹,特别是资金流向!”
老周目光炯炯,他深知王天峰提供线索的价值和风险:“王常委,这些线索指向性很强,但也很敏感,调查起来阻力会更大。需要更确凿的抓手。”
“抓手会有的。”王天峰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给我一点时间。”
王天峰的第二步棋,落在了“破网”上。他深知,要对抗李国华的经济操控,必须掌握自己的“武器”。他利用自己短暂分管过金融工作的便利,以及多年来积累的、不受李国华派系完全掌控的人脉,秘密联络了几位在金融系统内素有改革意识、且对李国华派系垄断资源早有不满的资深专家和实干型中层干部。在一个极其隐秘的地点,他召开了一场小范围的经济形势和对策分析会。会议的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在不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打破某些势力对关键信贷资源的垄断,为东山的转型和王天峰推动的其他重点改革市县,建立一条稳定、可控、不被“卡脖子”的资金通道?
专家们经过激烈的头脑风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联合几家有实力、信誉良好且相对独立的省属金融平台(如省金控集团、省信用再担保公司),以及几家有意深耕地方实体经济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省分行,共同发起设立一个“省级产业转型升级应急互助基金”。该基金由省财政少量引导,主要吸纳社会资本和市场化机构资金,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和决策机制,专门用于支持那些符合省里产业政策导向、但因非市场因素(如被恶意断贷、抽资)而陷入短期流动性危机的重点项目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