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徽州府,大概包括后世的黄山市全境,以及再加上属于宣城市的绩溪县与属于江西上饶的婺源县两县全境。?求°?!书D±?帮?ˉ~ *%免o费¥阅?读<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婺源、绩溪六县,其中州府治所正是在歙县。
这六县之地,两晋时期被划为新安郡,所以徽商也被称为新安商人。而大部分徽商,也正是出于这六县之地,其中更以歙县和休宁县的商人特别出名与活跃。徽州府的下辖六县,基本都是沿黄山分布。在江河那个时代,这都属于紧邻风景名胜区,能够吃足风景区的红利,单是旅游这项产业,每年就不知要贡献多少gdp。但在古代以种地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大环境下,这几个地方就是妥妥的山区。黄山南北长约四十公里,东西宽约三十公里,总面积达上万平方公里。更号称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而且黄山周围海拔达千米以上的高山还多达七十七座。所以古代的徽州府六县,基本就属于是全被山包围着,典型的山多地少,完全不适合种地。因为被群山包围,甚至不通车马,只有水道与外界相连,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甚至当地还有句流传的俗语,叫“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意思是说,生在这种地方就是受苦的。养到十二、三岁,在古代勉强算成年后,家里人就往外一丢,靠自己去求活了。·y_u+e\d!u`y.e..+c?o.m/江河穿越过来后,甚至在歙县街头上听到有些小孩儿把这句话当作童谣来传唱。现在他也穿越重生在了徽州,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前世没修过德,积过善,所以老天爷才把他丢到这儿了。想到此处,江河又不禁无奈地抬头望天。除了肚里暗骂了句贼老天外,也暗自咒骂送他穿越过来的那个人,一个他完全不认识,到现在也还不知道名字的女人。黄山很早就已经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在古代也十分出名,诗仙李白一生中便曾数游黄山,写下了五首与黄山有关的诗。但在古代这种环境下,这座天下第一奇山却并不能为徽州的百姓创造财富,反而是压在他们头上的大山。靠种地无法生活,为了生存,徽州人便踏上了外出行商的道路。徽州虽然可供耕种的地少,但在汉以前,这里人口也少,原本也是够种的。但在两晋时期,以及唐末、宋末,都因战乱发生了大规模的移民,有大量北方人口迁徙到了徽州地区。在战乱的年代,这里山多,不利于大军行进,无疑便成了躲避战乱的桃花源。但战乱过后,人口一多,原本的地不够种,无奈之下,就得开始操持贱业。古代“士农工商”中,商人排最末,所以在古代许多商贩是被看不起的,被认为是贱业。可不像江河那个时代,商人的地位很高。甚至在国外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商人与财阀更是能操纵选举,把持国政,还能当选总统。-x~i*a-o¨s?h_u·o?h¨u′n*.\c*o!m?早在东晋时期,徽州人就已经开始外出行商做生意。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桐油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文房四宝产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所以徽商在唐宋时期便已经开始活跃,全盛时期则在明末清初这段儿时间。之所以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则是跟徽商把持了盐政分割不开。 古代很早就已确立了盐铁专营,甚至盐这种在后世非常普通的东西,在古时是战略物资,所以古代各时期一直都存在私盐贩子。而贩卖私盐,在古代也一直是暴利行业,甚至贩私盐的还容易出反贼。比如被称为唐朝掘墓人、世家大族终结者的黄巢,“天街踏尽公卿骨,辕门遍挂权贵头”。攻破长安日,杀尽了满城公卿世家。还有元末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张士诚,也是私盐贩子出身,还有隋末的瓦岗寨大头领程咬金。其余还有如朱宣、王仙芝、方国珍等,皆是贩私盐起家。不过徽商以盐业成长到全盛时期,却不是靠贩私盐,而是官盐。之所以徽商能够贩卖官盐,甚至到后来长期把持盐政,却是跟明朝开国后施行的一道政策有关。明朝所施行的这条政令,名为“开中法”。而与徽商并称,同列三大商帮之一的晋商之所以能够发家,也是跟这条政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虽然把蒙古人赶出了中原,但蒙古的实力与兵力并未大损。所以在明初以及中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面临北元残部,以及后来分裂的瓦剌与鞑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