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除开头讲了几句话后,剩下的便全都交给了江天一这个训导官来负责训练。>新^完=本??神`§站/1| ¨3已D[发?=布~¨最&&]新t章°¥节·1?
按他前世习惯,这个专门负责训练的职位,本来应该称教官。但他怕这些古人不适应,所以换了个适宜现在称呼的训导。事实上,训导也是眼下大明朝的正式官职之一,府学与县学里便都有训导,属于教授、教谕的副官与助手,都是从八品职。县学、府学、州学这些,看似是各地官方所设的地方学校,但这可跟后世的公办学校不同。不是随便就能进的,也不是划片收学生。县学、府学里的学生,都能够被统一称作生员,而生员的别称,就是秀才。也就是说,只有考中秀才功名后,才有资格进入县学这些地方官学,普通的白身,根本连入学资格都没有。但也不是所有考中秀才的人都能顺利进入县学,因为县学的生员名额是固定的,每个县只有二十名。对于一些文治不兴的下县、边县来说,一个县里能够出二十名秀才,就已经算很不易了,未必都能够把二十名生员录满。但对于江南地区而言,文人荟萃,一个县里考中区区二十名秀才,实在是不在话下。这又不是考举人,考进士,只是个秀才而已,对江南的学子们来说,还是很容易考的。所以每个县里只有二十名生员名额,便远远不够,也就不是所有人考中秀才后,都能顺利录取了。县学里正式的二十名生员名额,包括廪生与增生,其中廪生是生员中成绩优异者,能够享受到县学的膳食补贴,称为廪粮。廪粮其实也是朝廷供给发放的,所以进入县学,取得廪生名额,不但免学费,还等于有机会提前享受到了朝廷的官俸。尽管廪粮给的不多,每年只有十二两,也即每月一两,但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还是份不错的较高收入。那个狗汉奸黄澍,就是休宁县学的廪生,每月有朝廷的膳食补贴银子。所以若没有真才实学,黄澍也当不了这个廪生。廪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每年都会有一次考试,考中者才能获得廪生资格。若是第二年没考好,成绩差,这个资格就被取消了。能者上,不能者下。_l!o*v!e*y!u?e¨d?u.._n!e.t¨原时空中,江天一于崇祯年间的歙县县学考试中,每年都能考得第一,但却始终没能获得生员资格。直到他三十六岁那年,歙县换了个县令,欣赏他的才学,才被补了县学诸生,录取为生员。可见要能录取为县学生员,除了才学外,还有些别的门道在内。廪生之外的增生是没有朝廷补贴可拿的,但能够在县学入学,便也有机会选拔到上面的府学。然后再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就能进入大明朝廷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而在成为国子监的监生后,就有资格能够选官了。也就是说,不用再去考举人、考进士,凭借国子监的监生身份,也有资格参加朝廷的选官任职。只不过这个出身,说起来便没进士硬了,也没那么容易被选上,机会很小,但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官员对后代的恩荫,就分为文荫与武荫两种。武荫就是能得到如锦衣卫千户、百户这种世袭武职,而文荫就是官员的后代不需要经过选拔考试,直接就能进入国子监读书。而国子监的监生便直接有资格出仕做官,所以在进入国子监后,官员们通常再运做一番,就能够给自己的子孙补个职缺,由此正式进入官场了。除此之外,在国子监读书的同时,也仍然能正常参加科举,这就等于两条路同时都占了。如果科举失利,考不中进士,无法最低从七品官职授起,就可以靠国子监生的身份补其他低品文职。所以别看增生没朝廷的补贴可拿,但这个名额也是各地学子们争破头的。后来朝廷考虑到各地的生员名额不够,又额外开放了些名额,大县增三十、中县二十、小县十。这些后补的名额,称为附生,比之增生又低一等。但就算如此,对于文治兴盛的江南诸府县来说,附生名额也是秀才们人人争抢的。徽州文治之盛,丝毫不逊于苏浙等传统的江南地区,单是歙县眼下历年考中的秀才加起,恐怕都有一二百了。所以江河眼下虽然已经考中了秀才,但却还没获得县学生员的资格,实在是僧多粥少,抢的人太多了。同样的,江天一自然也没有,倒是汪家的那个汪守信已经花钱托关系补了歙县县学的增生。?~/微/(趣!}小?>说/ °\更.?×新±最]全,至于廪生,文才不够,难以服众,是无法轻易拿到的。在原身的记忆里,大哥江流也曾跟他提过,说也要帮他花钱托关系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