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出产电子管收音机,并有了牡丹牌的构想用于出口。¢看\书·君^ ?首+发^
1961年电子部组织了第三次收音机质量评比。
全国很有实力的厂有北京牡丹、南京熊猫、上海的美多和红灯、天津的长城和渤海。
五六十年代是多个厂家并驾齐驱,到了七十年代,上海研发出爆款的红灯711电子管收音机,一下子中了“花魁”。
1972年6月,上海无线电二厂设计生产的红灯牌711型六灯两波段大台式电子管收音机,声音洪亮、音色丰富,具有音响的效果。
全机共使用了6只电子管1只晶体管,采用6a2变频,6k4中放,2ap16检波,6n2音调/低放,6p1功放, 6e2调谱指示, 624整流,可连接交流电。
采用晶体管2ap16检波的原因是为了不突破民用三级收音机电子管数目不多于6只(含调谐指示管)的规定。
产品问世后的8年间共生产了186万台,创同期一种型号收音机产量最高记录。
由于市场需求过大,红灯牌711系列供不应求,全国各地的无线电厂纷纷仿制,当时的上海仪电还派了技术人员去全国各地指导生产各个厂家的仿711型收音机。?g`o?u\g!o¨u/k.a·n?s¨h?u~.`c_o?m^
红灯牌收音机的产品品牌被定位于低于熊猫高级收音机的中低档收音机,一问世便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价格适中让它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当时要买一台红灯牌收音机需要在商店门口排一整夜的队。
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模仿者后来冲击了上海收音机。
1978年底,江苏盐城地区无线电厂仿照上海红灯牌711收音机样式,制造出d602型台式电子管收音机,注册商标为燕舞牌。
1950-56年,倪光南就读于上海复兴中学,他组装的收音机声音质量很高。
因为热爱无线电,他考入了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基础技术就是电子管。
1961年,他毕业后到中科院参与研制了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从此进入计算领域。
进入60年代后,晶体二极管开始出现,渐渐取代矿石成为了矿石收音机的检波器,多为锗晶体二极管,通常用2ap9等型号。
中学生和无线电爱好者大量采用,“没有电烙铁就用烧得通红的煤炉勾子加上焊锡膏焊接”。?精*武`小\说_网` _无^错.内`容_
1956年初,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与收音机制造密切相关的电子学、半导体、计算机技术被列入《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当中。
中国的电子工业和收音机制造业随之进入了发展速度最快的“黄金十年”。
1956年,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在北京大学成立,由北京大学的黄昆和复旦大学的谢希德共同主持。
教育部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5所高校相关师生召集到北京大学,两年间,培养了我国第一代半导体专门人才300多名。
成为我国一大批半导体人才的发源地,包括中科院院士王阳元、工程院院士许居衍、微电子专家俞忠钰等。
1956年11月,中国第一只晶体三极管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应用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室诞生。
在王守武、吴锡九等领导下,开展半导体锗的研究工作,完成锗单晶的提纯、掺杂工艺和锗晶体管研制,参与者有二机部华北无线电元件研究所、南京工学院等单位。
1958年3月11日,上海宏音无线电器材厂工程师张元震领导的试制小组,与天和电化厂等9家工厂以及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共同协作,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该机为便携式7晶体管中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机,木质外壳,带提手,整机尺寸为270毫米160毫米92毫米。
所有50多种零件均实现小型化,使用的7只三极管和2只二极管全部是国外产品。
装三节干电池可用上500小时。
晶体管收音机是继矿石、电子管收音机后的第三代收音机。世界首款民用晶体管收音机由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工业发展工程师协会研制,于1954年11月投入市场。
同电子管相比,晶体管体积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