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环绕的大院里,众人在主人引导下,纷纷果断站在建文皇帝一边。+p?i?n_g+f,a¢n¢b_o~o.k!.~c_o^m,若稍加思虑,便会发觉此时行动稍显仓促。待北方草原传来更多关于朱棣与李武的消息后再做决断,才是稳妥之策。
然而,经历新政的一系列打击后,众人对朱棣及李武的愤怒已难以遏制。朱允炆攻陷南京后,他们的忍耐也彻底耗尽。
大院主人的话更坚定了他们的决心。文人们暗中商议,决定支持建文皇帝。
“大人,我们该怎么做?”
“毕竟名义上仍是朱棣的臣属,不宜公然支持建文帝。”
立刻有人询问对策。
大院主人冷笑道:“表面支持并非良策,我们只需按原计划行事。诸位稍作准备,随后宣称起兵者乃正统建文帝,逼迫朱高炽废除李武新政,并阻止其派兵支援江南。”
……
南京城内。
朱允炆身着新制龙袍,身后跟随着几名侍卫,来到已被焚毁的大明宫旧址。如今的大明宫仅剩一半建筑完好,其余多已损毁。若非朱棣北伐,这里或许早已被拆除。
此刻,迎风而立的朱允炆长叹一声:
“皇后,朕对不起你!”
他站立之处,正是昔日坤宁宫的废墟。朱允炆至今难忘皇后自尽时的情景,心中满是愧疚。那时的他,不仅未能守住江山,甚至无法保护自己的皇后。
但今日不同,“过去的失败不算什么!”
朱允炆握紧拳头,抬头坚定地说:“此次起兵,朕定要从朱棣手中夺回大明江山!”
“皇爷爷不称职,朕要证明他是错的!”
目光微冷,朱允炆转身问道:“南京已攻克两日,江南有何动静?北方朝廷又如何?”
侍卫禀报:“北方尚未有变故,不过陛下的旧臣传信,称他们打算逼宫,稳固您的帝位,如此朱高炽便难以轻易发兵支援。”
“若此事成,我的境况定会好转。”朱允炆目光微亮,随后问道,“江南之人是否仍在观望?”
侍卫答道:“确实有不少人犹豫不定,但这也情有可原,毕竟时间尚短,许多人还未反应过来。南京周边已有数城守将表明归顺之意,待北方文人有所动作,其余观望者自会明白立场。”
“很好。”朱允炆满意颔首,嘱咐道,“守住长江,暂不宜北伐,速固江南根基。”
“遵旨!”
侍卫领命离去后,朱允炆徘徊片刻,来到方孝儒墓前。
沉默良久,拭泪叹道:“未曾想那一别竟成永诀。”
继而怒斥:“朱棣竟狠得下心灭十族,当真阴毒至极!”
“方先生请安息,朕必为您复仇!”
……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
朱高炽一如往常,在书房批阅奏章,近日皆为弹劾李毅之类的内容,他不愿多看,却又忧虑遗漏重要事务,只好勉强阅览,颇为苦恼。
这时,一名太监匆匆闯入,惊呼:“殿下,出大事了!”
朱高炽皱眉问道:“何事喧哗?”
太监道:“朝廷官员齐聚布政司门外,不见殿下露面,誓不离开。”
“岂有此理!”朱允炆闻讯勃然大怒。
起初这些人仅敢暗中行事,继而不过是撰文辱骂,如今竟敢逼宫!
“带路前往。”
朱高炽整衣起身,随太监至外。
不久,便望见跪满布政司门前的官员文士。
朱高炽皮笑肉不笑,拱手说道:“诸位有何诉求?为何长跪不起?”
一人高声道:“殿下若不允吾等所求,我等绝不起身!”
朱高炽强忍怒火,平静地说:"诸位稍安勿躁,究竟何事,不妨直言相告。"
"据传,起兵者并非叛贼,实为建文帝本人。!j+j·w\x¨c¨.,i¨n^f-o."有人迅速回应。
朱高炽面露冷色:"即便如此,诸位希望我如何应对?"
"绝不可对建文帝用兵,此为大逆之举。但江南局势又不容忽视,依臣之见,建文帝兴兵,因国师新政动摇国本。若殿下以监国身份废止新政,再派使节赴南京议和,则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众人纷纷附和:"内乱若平,方能全力北上助驾。"
"周边虎视眈眈,不容内耗,否则亲者痛、仇者快。"
"殿下若肯废除新政,建文帝必会息兵。"
议论声此起彼伏,朱允炆听后眉头紧锁,心中暗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