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 第54章 第五十四章

第54章 第五十四章

李武借鉴前一世的经验,将科举分为三部分:首要是对当下大明政策及国际局势的见解;其次是针对官员实际事务的处理能力;再者是如何与民众沟通交流。-1?6_x¨i+a′o*s,h?u`o?.*c·o~m¢依据三部分的成绩,由朱棣与李武亲自决定职位分配。

例如,擅长第一部分的可担任要职,第二部分优异者派往地方,第三部分突出的则可从事基层工作。鉴于朝廷官员短缺,朱棣与李武迅速筹备新制科举,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未加审查。

怀揣期望的读书人、厌倦世事的老手以及试图侥幸过关的人士纷纷参与,此次科举规模空前。

随着考官发令,第一部分的试卷递至考生面前。考生落笔作答,当看到第一题时,众人皆感意外,有人因震惊失态而被驱离考场。题目以简洁白话呈现:“如何看待当今局势?”

尽管早有预料此科举别具一格,如此巨大的变动仍让考生措手不及。投机者面露愁容,意识到希望渺茫;而书生和部分资深者则精神振奋。

为节省时间,墨已备好,考生提笔疾书。文人们却眉头深锁,疑惑为何不见熟悉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等内容,反而是这般直白的问题。

硬着头皮作答,答案大多雷同,无外乎歌颂皇恩浩荡,提倡勤勉农事与施仁政等陈词滥调。更有人借此发挥诗词才华,虽辞藻华丽却全然偏离主题。

有人快速完成首题转向下一题,也有直接略过难题。第二题问:“怎样提升朝廷财政收入?”

多数人依旧茫然,选择继续跳过。答案大致围绕打击**、鼓励生产展开。

……

考试接近尾声,有人信心满满,也有人情绪低落。最终来到两道附加题,这些题目无需评分,将由李武与皇帝亲自裁定。

自觉前路坎坷,却因承诺兑现而欣喜若狂。他立刻在两道附加题上下功夫,以溢美之词猛夸皇帝与李武,期待借此留下好印象,甚至谋求一官半职。

一些有才学的正人君子对此嗤之以鼻——他们无需取悦皇帝或国师,凭借自身实力便能获得职位。

然而,仅有少数人看到附加题后,眼中闪过亮光,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附加题一:“你对外界了解多少?”

附加题二:“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官吏**及强盗横行?”

这些问题令众人重新审视皇帝与李武,纷纷提笔撰写文章。交卷时刻来临,所有人停下笔,考官收卷后呈交朝廷,朱棣将派专人审核。

“锦衣卫审卷?”纪纲望着朱棣与李武,满脸不解。

锦衣卫是什么?特工!怎会安排特工批阅试卷?

李武摊手道:“实属无奈。此次科举需熟悉天下局势、地方情况及民生,朝中少有这般人才,锦衣卫却完全符合条件。”

纪纲转向朱棣,朱棣点头:“先生所言有理,锦衣卫确实胜任。”

“……遵旨。”

纪纲虽觉荒诞,但仍遵命行事。锦衣卫对试卷内容了如指掌,其高效精准令人叹服,没多久便完成了批改。

李武明白,这或许得益于人口较少与古代识字率低的现实,但锦衣卫的能力毋庸置疑。

常规试题成绩揭晓,接下来便是朱棣与李武亲自审阅附加题。未作答者直接排除,锦衣卫判定为夸赞的亦略去,最终剩约三分之二。

李武设附加题意在了解当时书生对世界与文化的认知。

遗憾的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大多数人对世界的理解仅限于“北有草原、东临大海、西接沙漠、南靠森林”。

李武眉头深锁,心中暗叹:必须加强基础教育了!

多数古时**担忧百姓知礼明理后生变,因此常施压制之策,致使上下隔阂甚深。

李武却不以为然:若君主真心体恤民众,何须顾虑百姓学识增长?

开启民智,实则有益于百姓监督官员与朝廷,促使官员廉洁公正,如此良性循环,对国家大有裨益。

唯有清官明君可令国家兴盛,非是?

“陛下,请观。”

李武详阅诸多案卷后,终选出几位对世界地理稍有认知者。^y¢e`x,i?a′k-e·.?c!o^m¨其答案大致涵盖东南亚、南亚及北非中东等区域。

怪不得郑和下西洋时有如此庞大的船队,原来古时先贤早已熟知这些地域。

郑和下西洋之事,似乎发生在朱棣朝代?

李武心想:待内政妥善后,外交亦需着手。

唉——

心愿繁多,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