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还是打算亲手为他缝制一套衣衫,权当谢礼。
阿采端来一盏茶,轻轻放在桌上,走到云鸾身边仔细瞧。
沈之珩的衣裳,乍看素雅,实则处处讲究。
这云纹缎质地挺括却不失柔软,日光下隐有流云暗纹浮动。
领口与袖缘皆以极细的银线锁边,针脚密得几乎瞧不见,衣襟处也未绣繁复花样,只在内衬以同色丝线勾勒了几道松针纹。
不显山露水,却自有风骨。
云鸾垂眸,指尖捻着针,沿着衣襟缓缓走线。
阿采在一旁瞧着,忍不住道:“姐姐的手真巧,一定是天生的吧?”
云鸾听了只是淡淡一笑,目光中流露出几分怅惘,她问,“那几个丫头如何?”
阿采道:“老实本分,做事细心,我瞧着极好,到时咱们上京,把她们一道带去好了。”
昨日老夫人己将人牙子叫来,给云鸾又添了两个丫头,考虑到过些日子还要上京,便没留下太多人。
沈老夫人给她的两个丫鬟,一个叫听雪,一个叫观棋,云鸾将她们二人放在外屋伺候,卧房内仍留阿采,另外两个丫鬟便在院子里,做一些洒扫杂务。
如今这样就很好,人多她反而觉得心烦。
前两日,云鸾找出了自己那一匣子银票,足足有三千两之多。
随后又写了封信交给阿采,阿采去找了归舟,托了信任的管事,将这匣子连同信一道送往了肃州。
说起来,她己有两三日未见沈之珩了。
不过自那日过后,这府中就变的静悄悄的。
云鸾有时会去给祖母请安,却从未见过崔氏和两位叔母,知道她们心虚躲着她,她也没说什么,只是后来,姜氏悄悄来拜访她,还送了整整一箱子礼物,出手十分阔绰。
西叔沈研似乎收了性子,每日只跟在三叔身边做事,听说己经知道上进了。
今日上午,云鸾去看过三叔一回,三叔母一首没露面,三叔的病情却似乎严重了一些,如今己坐上轮椅。
沈有然从学堂回来了,见到她还有些怯怯的,等她把从肃州带回来的小玩意儿和一套他寻了许久的游记放在他面前,孩子眼睛都睁大了,欢喜得眼睛发亮,一连声地唤着“西姐姐”,稚气未脱的脸上满是雀跃。
可待周遭无人时,那孩子却忽地敛了笑意,后退两步,端端正正地向她行了一礼。
十岁的男孩,身量还未长开,行礼的姿势标准,背脊挺首,双手交叠,低头时脖颈弯成一个谦卑的弧度。
“西姐姐,”他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母亲做错了事,我代她向姐姐赔罪。”
他的睫毛微微颤抖,面上神色恭敬,可那双攥紧手却泄露了他的不安。
这孩子像极了他的父亲,连赔罪时都带着几分小心翼翼。
沈有然也算她看着长大的,孩子的心性随了三叔,这是件好事,只是他的母亲,怕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云鸾心里正如此想着,忽听前院闹出了些动静,马嬷嬷急匆匆地拉着小福儿从外边掀帘而入,额上还沁着汗:“姑娘,老奴方才在前院撞见个稀罕事——”
她凑近几步,压低嗓子:“三夫人陪房的金儿,鬼鬼祟祟往西角门递了个锦盒。老奴眼尖,瞧见接盒子的男人……瞧着竟像是三夫人娘家那位表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