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菜地里进行各种“实验”,比如尝试嫁接技术提高蔬果产量和抗病性?或者研究更有效的有机肥配比?她还会将一些成熟的、风险较低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李嫂子等愿意学习的邻居,带动大家一起科学种田。
除了这些具体的“项目”,苏麦子更注重的是自身的“知识储备”。她知道,想要在未来可能更加开放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光靠一点小聪明和现代知识的“存货”是远远不够的。她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阅读各种书籍报刊。不仅看文学、历史,更开始涉猎一些基础的经济学、管理学、甚至法律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个年代能找到的相关书籍非常有限)。她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对她有用的知识。
她还坚持学习俄语,并且开始尝试着接触一点点英语(通过一些内部交流的画报或者偶尔能接触到的外来资料)。她知道,语言是打开世界窗口的钥匙,未来与外界的交流一定会越来越多。
她甚至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商业思维”。她会分析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供需关系,会思考不同产品的成本和利润空间,会琢磨各种可能的营销和推广方式……虽然这些思考在目前还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但却为她未来的“大展拳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规划三:家庭建设与子女教育的“协同作战”
当然,无论事业的蓝图描绘得多么宏伟,家庭,始终是苏麦子和顾沉舟心中最重要的基石。在共同规划未来的同时,他们也更加注重家庭的建设和子女的教育。
他们会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顾沉舟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周末会带着一家人去附近的公园或者郊外走走,让孩子们接触更广阔的世界。苏麦子则会耐心地辅导年年的功课,给念念讲故事、做游戏。
在教育理念上,他们也学着相互妥协和补充。顾沉舟不再一味地强调“军事化管理”,开始尝试着理解和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兴趣。苏麦子也会吸收顾沉舟教育方式中的优点,比如培养孩子的纪律性、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既有规矩又不失自由,既充满关爱又不至于溺爱的成长环境。
他们还会一起讨论家庭的未来。比如,等孩子们再大一点,是不是要考虑换一个学区更好的房子? (虽然这在部队里很难实现)比如,要不要开始有意识地为孩子们储蓄一点教育基金? (虽然这个年代没什么理财观念)再比如,等将来政策允许了,要不要带着孩子们回苏麦子的“老家”(现代)去看一看? (这只是苏麦子偶尔的畅想)
这些关于未来的讨论和规划,让这个小家庭充满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他们不再仅仅是活在当下,更是在为了一个共同的、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未来的路,还很长,也充满了未知。但苏麦子和顾沉舟,已经不再是孤单的行者。他们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周密的规划,更有了彼此最坚定、最温暖的支持。
他们将像一对配合默契的舵手,驾驶着家庭这艘小船,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携手前行,共同规划和创造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幸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