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8日,星期六,祁同伟照常上班。·齐\盛_晓.说+徃- +庚+歆~最,哙!
他是在报纸上看到的消息,虽然对此早有预料,但心里还是有些难以言喻的感受。
如何评价这个时代的落幕,祁同伟仅能想到一句话:我们走后,他们会善待你们,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而是我们来过。
我们来过。
赵立春知道这事儿后,评价他还有理想主义。
祁同伟对此只是摇了摇头,“领导抬举,我经历了那么多事,现在那里还有什么所谓的理想,我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切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
赵立春不置一词,和他说起了一件事,“近段时间,省里又在讨论跨江二桥的议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具体的落实下来,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祁同伟心思微动,跨江二桥是省内重点项目,也是国家级的重点项目,早在1986年就有人提出,主旨在于缓解汉东省内的通勤压力,以及应对高速发展,和越来越大的人口基数问题。
但当时因为技术和资金问题,这个项目被暂时搁置,现在省政府重新提起,说明有心建成跨江二桥。
这个项目要是做好了,不仅仅是赵立春这个京州市委书记,而是整个省都能得到巨大的好处和便利。′5-4¨k`a_n^s\h,u,.\c¨o/m·
赵立春简单提了下省里目前的争议,主要争论在大桥的选址上,从而分为了江南和江北两派。
祁同伟想也没想,就开口说:“我支持落户江北。”
“为什么?”赵立春心里感到诧异,面上却不动声色,“江南派才是目前的主流,主城区也在江南,更加利于省里发展规划的方针,民众的呼声,也主要集中在江南。”
他不太明白祁同伟为什么选江北,而且那么笃定。这时候,就突显出祁同伟先知先觉的好处了。他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投其所好,因为赵立春是江北派,别看赵立春现在还没表现出来,其实在上一世,92年到93年间,他一首大力支持二桥落址江北。
也因为这样的原因,赵立春得罪了不少人,又被吵的不可开交,干脆找个时间回乡祭祖,其实也是去散心,有点心灰意冷。
祁同伟在他还没有提出支持江北前先表明态度,正好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同,才能引起他的重视,得到更多的关照和支持。\幻~想`姬? _无~错^内?容!
其二,二桥的规划工程看似是省里在做主导,其实真正主持主要工作的,还是京州市。就连桥的名字,也是京州跨江大桥。
而在未来,2010年以后,随着主城区的发展面临饱和,甚至爆炸和膨胀,京州必然要进行重心转移,转移的侧重点,就是江北。
换句话来说,现在提出发展江北无人重视,但再过十年、二十年,这种超越时代的独特眼光,将会成为雄厚的政治资本。
因此,祁同伟要力争江北,以保证未来二十年后,他还能吃到时代发展的红利。
只不过这些话没法跟赵立春说,祁同伟便只能婉转的解释:“时代在发展,未来的江南主城区,一定会呈现出饱和的趋势。现在将二桥落户江北,就是在为未来提前做准备。”
“领导,这是我的愚见,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领导批评。”祁同伟虚心请教。
赵立春望着他,眼神渐渐变得怪异起来。他怎么也没想到祁同伟一个秘书,区区正科级的干部,居然能和自己这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接上轨。
看来这个人身上还有着许多的惊喜,等待着他去发掘。赵立春想到这里,吩咐祁同伟去写一份的理论报告,也许能用得上。
祁同伟点头答应,心里却明白,这件事不是赵立春,更不可能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二桥的具体落成情况,就连省里都没有决定权,最终还是要中央来敲定。
上一世,二桥最终的讨论结果是一个折中的方案,但却更多的偏向于江北。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原本己经心灰意冷的赵立春,才再次回到市政府,并且从此步步高升。
但不管怎么说,自己要从现在就开始布局,以时代的发展作为自己最好的进步阶梯。
.........
祁同伟回到市委办综合科,他现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配合市委办公室对当地的营商环境进行一个考察,二就是刚刚接手的任务。
这两件事可以合并在一起,对他而言倒也不算什么,主要的收获在于,在对当地营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