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便是开民之智!”
夏禹看着夏崇和顾念笙震惊的模样,当即点头道。-如`文!网· ~最/薪′蟑?結,哽·歆/哙/
“可若百姓开智,朝廷以何治理?”
多年来,历朝历代之所以启用愚民政策,便是因为百姓愚昧,才更好掌控。
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只能根据朝廷下发的政令前去行事,每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只有如此,百姓们才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想其他,也没有野心去推翻当朝。
可若是开启民智,百姓心中诞生野心,届时对于政权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听到夏禹的话,夏崇眉头紧锁,他感觉,开民治智弊大于利。
若真按照夏禹的安排,开启民智,届时这祸患会不会比世家之祸更大?
闻言,夏禹摇头道:“父皇,想要治理天下,使得我大夏永享安宁,靠的并非是百姓们懂不懂知识,靠的是我大夏之君是否贤明,我大夏之臣是否廉洁奉公,而不是百姓是否懂得朝政!”
“若我大夏君明臣贤,百姓纵然开启民智又如何?于百姓而言,他们的要求十分简单,不过是一日温饱而己!”
“若我大夏君昏臣贪,纵然百姓愚昧,可也会奋起反抗,周末时期便是明证!”
“周朝传承数百载,为何分裂七国?便是因为周末时期周朝君主骄奢淫逸,先祖等人这才奋起反抗,真正覆灭周朝的并非百姓,而是周朝的当权者!”
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后,夏禹继续道:“只要我大夏君主做到以民为本,以民为重,我大夏纵然开启民智,也能永久传承下去!”
“岂不知,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
见夏崇和顾念笙都是露出一抹深思之色,夏禹继续道:“儿臣以为,开启民智,不仅对我大夏无害,反而有巨大的利益,毕竟,百姓懂知识,晓礼法,知晓何为天地君亲师之理,那么纵然那些野心家有谋反心思,可却无百姓追随,他们以何发动叛乱?”
“如此,只要我大夏历代君主贤明,便能使我大夏永久的传承下去!”
“而且,开启民智后,我大夏也将能彻底摆脱世家的束缚,届时只要把控好科举制,以三司监督,以夕阳卫查探科举之人的上下五代,如此便可使得我大夏吏治清明!”
听到夏禹的分析,夏崇紧锁的眉头逐渐放松。?g`o?u\g!o¨u/k.a·n?s¨h?u~.`c_o?m^
一旁的顾念笙更是捋着胡须笑道:“好,好啊,好一个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我大夏君主都能做到这一步,我大夏何愁不能兴盛?”
感慨一句后,顾念笙话锋一转,面色严肃的看着夏禹:“赵王殿下,你之策虽好,可却要徐徐图之,开启民智之事,世家定然全力反对,若是强行推行,说不得会逼的那些世家狗急跳墙!”
夏禹淡笑一声:“顾老说的极是,本王打算,率先招募那些寒门以及烈士家中的儿女前去接受书院的读书,待彻底解决世家之患,变法成功之时,再行推举开启民智之事!”
寒门子弟多是一些世家没落后的子弟,他们也属士族一列,若让他们获得读书的机会,世家不会反应太过激烈。+x\d·w¨x.t^x,t¨.`c?o-m,
毕竟,只要举孝廉这个制度存在下去,那么这些寒门纵然获得读书机会,可也很难进入朝堂之中。
而那些烈士遗孤,让他们获得读书的机会,谁若是敢反对,夏禹就敢请命,调谁的家属去大夏各处边关为兵。
毕竟,这些人,都是为了镇守大夏各处边关而牺牲的,他们保家卫国,献出自己的生命,谁敢掣肘,那就别怪夏禹辣手无情了。
听到夏禹详尽的安排,顾念笙捋着胡须,看夏禹的目光愈发柔和。
便是夏崇也是满意的点了点头:“禹儿此安排甚好,那么你口中的科举制又是什么说法?”
夏禹闻言,侃侃而谈:“科举制建立在学院之上,从蒙学开始,若蒙学考试过关,可获得童生之名,并且以童生之名,入学县学,县学经过考核,可获得秀才之名,秀才可入学郡学!”
“郡学考核过关者,可获得贡生之名,贡生可入学州学!只有州学之中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一年两度的科举制!”
“当然,若是一些在州学表现突出的学子,可进入太学中深造,一应学费,伙食,住宿均由朝廷承担!”
“而科举设定为三年两度,分为春闱和秋闱,每次科举,由父皇和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