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
对这个俘虏兵的要求,杜子腾特别能够理解。
那个时候的国军,十有八九都是被抓的壮丁,从遥远的大西南又或者其他地方拉到了这里。
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一到中原,就被塞上一把步枪,投入了战场。
也因为这个原因,这些人的死亡率非常高,很多人因此客死他乡,连尸骨都找不到。
对于他们来说,回家就是他们此生最大的愿望,哪怕是死,也要葬在家乡的土地上。
这里说句题外话,笔者的一位堂爷爷当年就是被国军拉壮丁拉到了中原,后来客死他乡,那一年,他才15岁。
因为没有尸骨,家里人给他立了一个衣冠冢,埋在了后山的一个小山坡上。
记得每一次清明扫墓,父亲总要指着一个小土堆对他说,那就是你堂爷爷,当年也是因为打小鬼子才牺牲的。
他至今还记得,那个小土堆上面的墓碑和其他墓碑不一样,它是朝着北边的。
他曾经问过父亲,父亲说那是为了让堂爷爷找到回家的路。
﹍
这个俘虏兵离开的时候,杜子腾给了他10块大洋和一袋干粮,还有一个水壶。
他拍了拍他的肩膀。
“兄弟,好好活着!”
“谢谢长官,你的大恩大德我都记下了,来日定当厚报”。
俘虏兵流着泪给他敬了一个军礼,转身消失在了茫茫的黑夜中。
等那个俘虏兵离开后,杜子腾转身问道:“你们还有谁要离开的?”
“我!”
“还有我!”
只是一瞬间,便有十几个国军涌到杜子腾面前,纷纷要求离开,这一幕让杜子腾有些愕然又有些心酸。
很显然,他们刚才是害怕杜子腾表面放他们走,背地里却打他们的黑枪,这种事情在国军的部队里很是常见。
现在看到杜子腾果然信守承诺,愿意放他们走,他们自然想要离开这里。
杜子腾也没有食言,每人给了10块银元和一袋粮食,让他们带着离开了这里。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杜子腾也是感慨万千。
在这个战乱交织的年代,这些本来应该扛着锄头,拿着镰刀的农民,却被迫拿起了步枪。
不为别的,只为了卑微的活着。
可是哪怕是这个简单的要求,他们也很难得到满足。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
这是余先生的小说《活着》里面的一段话,生动阐述了那个时期人们生命本质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存在即意义的哲学思考。
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只有活下去,才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