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机的"滴滴"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刺耳。_0,0\暁¢税\蛧^ `免~费!越.读*
方稷放下手中的青花瓷茶杯,茶水表面泛起细微的涟漪,映出他略显疲惫的面容。他揉了揉太阳穴,最近连续三个通宵分析中亚地区农作物抗旱基因的工作让他有些吃不消。
"又是哪个研究所的数据报告?"他自言自语道,缓步走向办公室角落那台老式传真机。这台机器是研究所里为数不多没有被更新的设备,方稷坚持保留它,说是为了"保持与偏远地区科考队的可靠联系"。
纸张缓缓吐出,方稷习惯性地从中间开始阅读——这是多年快速浏览科学报告养成的习惯。突然,他的手指僵住了,瞳孔骤然收缩。标题《新疆塔克拉玛干边缘发现野生变异小麦种群——初步考察报告》下方,一张模糊但足以辨认的照片显示:一片金黄色的麦浪在灰褐色的戈壁滩上随风摇曳,背景是连绵不绝的沙丘。
"这不可能..."方稷的声音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他一把扯下整张传真,纸张在他手中微微颤抖。他迅速扫视报告关键数据:发现地点新疆若羌县戈壁滩,面积约200亩,株高40厘米,每株5-7个穗子,根系深度超过2米,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铁柱!知微!"方稷的声音罕见地带着颤抖,他几乎是冲向了办公室门口,"快来看这个!"
走廊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精\武/小-税^罔\ ,冕,肺~阅?犊?首先冲进来的是铁柱,这个身高一米八五的东北汉子额头还挂着汗珠,手里攥着一把螺丝刀,显然是从实验室维修工作中被紧急叫来的。
"方老师,出什么事了?"铁柱粗犷的声音里带着关切,"你脸色白得跟纸似的。"
紧随其后的是冯知微,她推了推有些滑落的金丝眼镜,纤细的手指还沾着些绿色植物汁液。"我正在做拟南芥的转基因表达分析,怎么了方老师..."她的抱怨在看到方稷手中的报告时戛然而止。
方稷将报告平铺在办公桌上,三人围着它,如同围着一件稀世珍宝。
"新疆若羌?那不是塔克拉玛干东缘吗?"铁柱瞪大了眼睛,"那里除了骆驼刺和红柳,能长个鬼的小麦!"
冯知微的指尖轻轻触碰报告上的数据表格,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专业性的怀疑。"株高40厘米却有5-7个穗子?这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能量分配原则。?我_得*书^城! ·哽,芯`嶵¨全′而且..."她的手指停在根系数据上,"2米深的根系?在那种沙质土壤中?这...这不可能..."
方稷深吸一口气,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加速。
二十年的农业科研经验告诉他,如果这份报告属实,这将是一个颠覆性的发现。"科考队做了初步基因检测,这不是已知的任何栽培小麦品种,也不是已记录的野生近缘种。"
铁柱已经掏出手机在查地图:"若羌...这里年降水量才40多毫米,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50倍!昼夜温差能到40c!普通小麦幼苗在这种环境下活不过三天!"
办公室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传真机发出细微的电流声。三人都明白,如果这份报告属实,这种野生小麦的抗旱、抗温差基因将彻底改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粮食生产格局,甚至可能解决沙漠绿色问题。
冯知微突然抬头,镜片后的眼睛锐利如刀:"方教授,您相信这份报告的真实性吗?"
方稷没有立即回答。他走到窗前,望着研究所试验田里整齐排列的小麦品种,那些经过数代改良的精英品系在正常条件下亩产可达600公斤,但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脆弱不堪。而报告中的野生小麦,在人类无法生存的环境中繁茂生长...
"新疆农科院张建军教授签名的报告,从没出过错。"方稷转过身,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兴奋光芒,"立即联系新疆农科院,我们要组织考察队。铁柱,准备野外采样设备;知微,列出所有需要检测的生理指标和基因位点。"
冯知微咬了咬下唇:"如果这是真的...这将改写植物抗逆生理学的教科书。"
铁柱已经掏出笔记本快速记录:"需要带便携式光合仪、土壤剖面采样器、根钻...老天,我们可能需要军用级别的越野车才能到达那个鬼地方,还需要申请一辆车。"
方稷拿起电话,手指在按键上停顿了一秒。他想起上辈子导师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的话:"小方啊,自然界总会有奇迹...特别是在那些人类认为不可能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