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权力欲望太重,尤其在胡惟庸案后,绝不肯再容许辅政官员有染指大权的可能,因此,他在设计辅政制度时,特意制定了四个官职,并以“春夏秋冬”四季命名。·8*1*y.u.e`s+h~u¢.\c?o,m-
这“春夏秋冬”,可不只是个简单称呼,它是实打实的干系到此官职任职时限。比如那“春官”,当真就只在春季担班,到了夏天就自动退休,换“夏官”来上任,至于秋冬二季,自然便由“秋官”和“冬官”来上班。更夸张的是,每个官职还并非只有一名官员担当,就比如“春官”、“夏官”,实际上是由三名官员轮流上任。也即是说,这辅政大臣,实际上是近十人轮流值班,每人以一旬,即十天为一个期限,当完这十天的辅政大臣,就得卸职等候下一轮上任。如此繁琐的制度,倒是杜绝了辅政官员权力过大的可能,但也导致处理政事的效率变得非常低。试想,你才上任干了十天,刚把近来朝政要事了解个通透,就要轮休了,哪有精力去安排政务,制定政策?即便制定出政策,那下一个继任者也未必会延续你这政策行事。-r¢w/z+w¢w\.*n,e·t_是以,这四辅官制度延续性极差,大半政策都是虎头蛇尾,压根没有执行力。朱元璋自己埋下的祸根,最终只能自己承担苦果,现下他这般劳累,实在咎由自取。朱辰对自家老祖宗的权力欲望心知肚明,知道劝他再立个稳定辅佐官员毫无可能,好在,他还有其他借鉴方案,能在维持朱元璋那权力欲望的同时,找人分担政务压力。“额!老祖宗,你何不学学你家老四,他当皇帝期间,开创一种全新的辅政制度,叫做内阁。”朱辰的话叫朱元璋提起兴趣来:“何为内阁?”朱辰解释道:“这所谓内阁,其实就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为你提供决策参考,您可自行从朝堂中遴选数名德才兼备之士,授他们内阁学士之名,而这内阁学士可以不设品秩,也没有具体职务,他们唯一的职责就是协助你处理政务。”朱元璋听得极为仔细,当听到“自行遴选”、“没有品秩”、“没有具体职务”时,他登时两眼放起光来。作为一个政治属性拉满的人,他当然明白这些词意味着什么。没有职权品秩,这官员便干不了实事,自然也难以形成对皇权的威胁。^y/u`e¨d+u.d^i?.~c-o~m?“这内阁……倒是有点意思……只是……时日一久,这内阁怕是又会演变成新的丞相?”凝眸细细思索,朱元璋嘴里喃喃道。虽说没有品秩,这内阁学士算不得真正的官员,可辅政大权在手,权力自然会朝他们汇聚。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宰相府里当差的下人都有莫大权力,更不用说这些协助皇帝料理政务的内阁学士们了。听了朱元璋的担忧,朱辰也由衷感叹,这老祖宗的政治嗅觉果真敏锐。事实上,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势已远远超过丞相,尤其万历朝的张居正,堪称是“摄皇帝”。朱辰想了想,说道:“这个嘛!你可以让太子去总领内阁嘛,这样既能锻炼太子能力,又能避免内阁学士权力集中的问题,再说那内阁人数可以适当放宽,尽量将权力分散,只允他们献策建言,不许他们染指实政……”“这主意不错!”朱元璋细细琢磨,随即缓缓点头。 对他而言,内阁制度继承了“四辅官”的优点,即防止权力集中,又避免了延续性不足的弊端,同时,让太子统领内阁,也规避了内阁大臣权力集中的麻烦。至于权力集中到太子身上……作为一个护犊狂魔,朱元璋巴不得如此呢!“那你跟咱说说,这内阁的具体细则!”一经作出决断,朱元璋立马催问起来。朱辰便将永乐朝的内阁制度具体介绍清楚,诸般细则未必尽能施用,朱元璋根据这些细节稍作调整,很快自己整理出一套完备制度来。以内阁制替代四辅官,自己也不用这么劳累了,朱元璋的心头终于松了口气,安心的挂了电话。……接下来的一段时日,朱家父子很是忙碌。如何稳定宝钞币值,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朱标要做得面面俱到;而内阁制度已在筹备,朱元璋也忙着挑选合适人才。劳禄之下,人的心情更易焦躁。尤其当下九月暑气未消,武英殿闷热难当,朱天子的暴躁脾气更是一点就燃。“砰!这该死的老酸腐,怎的废话这么多?这么多年了,这老东西还没改掉他那聒噪的臭毛病?”手拿一封奏折,朱元璋此刻的骂嚷声直透屋顶,震得大殿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