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尚丽人》杂志的采访间,弥漫着一种精心调配的香水味和某种无形的紧绷。?0?4?7^0-w·h′l/y..~c!o-m¨顶灯的光线明亮得近乎刺眼,打在光洁的白色大理石台面上,反射出冷硬的光。苏明远坐在柔软的白色单人沙发里,对面那位妆容精致、笑容职业的记者,眼神却像淬了冰的针。
采访前半段还算顺利,围绕着《千古风流》的拍摄、角色的塑造、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苏明远侃侃而谈,话语间引经据典,带着一种沉淀后的从容。直到记者翻过一页采访提纲,指尖在某个问题上轻轻点了点,脸上职业化的笑容收了几分,换上一种带着审视和探究的表情。
“苏老师,”她的声音依旧悦耳,却裹上了一层不易察觉的锐利,“我们注意到,您多次在公开场合,包括之前的《向上吧!少年》节目,以及这次《千古风流》的片场花絮里,都提及过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也提到过类似‘女子立如芍药,坐如牡丹’这样的仪态要求。”她微微前倾身体,目光牢牢锁住苏明远,“我们很好奇,您是否认为,现代女性也应当遵循这些古代的规范呢?或者说,在您这位致力于传统文化复兴的‘古风才子’眼中,理想的女性形象,是否依然带着这些古典的烙印?”
问题像一颗淬毒的暗器,骤然划破了采访间表面和谐的空气。
苏明远脸上的温润之色瞬间凝固了。他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胸腔里那颗心,重重地沉了一下,并非慌乱,而是一种被猝然曲解、被强行拖入某种预设战场的冰冷荒谬感。他脑中不受控制地闪过《千古风流》片场的画面——
那是一个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石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新人演员林婉儿饰演一位世家闺秀,一场需要行叉手礼的戏份反复ng。她紧张得额头冒汗,动作僵硬别扭,总透着几分现代人的毛躁。导演喊了停,眉头紧锁。苏明远恰好在一旁候场,见状走了过去。
“莫急。”他声音平和,带着安抚的力量,“婉儿姑娘,想象此刻你非在片场,而是在自家后园,春风拂槛,心静气闲。”他自然地在自己身上示范,双手交叠,置于身前,动作舒展而含蓄,肩背自然挺拔,颈项微含,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枝。“古人云,‘女子立如芍药,坐如牡丹’。非是束缚,乃求一份从容端庄的气韵。这‘立如芍药’,非是僵直不动,而是根茎稳固,花叶舒展,自有一种静立的芬芳;‘坐如牡丹’,亦非正襟危坐,而是雍容沉静,不摇不曳,自有其华贵的气度。此乃仪态之美,亦是心性之稳。”
当时他说这话,纯粹是出于对角色的理解和对新人演员的现场点拨,是剥离了时代背景的、对一种古典美学气质的具象化描述。他记得林婉儿听完,眼中那层焦虑慢慢散去,试着调整呼吸和姿态,后来那场戏果然顺畅了许多。片场工作人员还笑着打趣,说苏老师这“仪态课”比表演老师还管用。
万没想到,这纯粹出于艺术指导的、对形体美感的形容,竟被截取出来,和“三从四德”这种具有特定时代内涵的伦理规范强行捆绑,扭曲成了他对现代女性角色的价值审判。
一股冰冷的怒意,混杂着被恶意解读的荒诞感,从心底悄然升起。他放在膝上的手指微微蜷缩了一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但面上却迅速恢复了沉静。他抬起眼,目光直视着那位记者的眼睛,那眼神不再是之前的温和,而是沉淀着一种经历过世事沧桑的锐利与清明。
“记者姑娘,”他开口,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瞬间压下了采访间里所有的杂音,“此问,恐有误会。·x\4/0\0?t!x·t*.?c`o,m′”
他微微停顿,字斟句酌,每一个音节都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无形的涟漪。
“‘三从四德’四字,出自《礼记》,乃彼时社会为女子所定之修身准则,自有其特定历史之经纬。吾提及它,如同提及任何一段过往之律法、礼制,是述其存在,考其渊源,而非奉其为今日圭臬,更非认为现代女性仍需循此旧轨。”他的声音里没有丝毫动摇,只有一种冷静的陈述。
记者脸上的笑容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当面反驳的错愕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愠怒。她似乎想插话,但苏明远沉稳的语速和强大的气场让她一时难以打断。
“至于‘立如芍药,坐如牡丹’,”苏明远继续道,语气里甚至带上了一丝淡淡的无奈,“此乃吾于《千古风流》片场,对饰演闺秀之演员林婉儿,就其形体仪态所做之点拨。其意在助演员捕捉一种古典仕女含蓄内敛、端庄沉静之美学气质,服务于角色塑造。此语关乎审美仪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