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令人称奇的是戒律院改造的育种室。
那些曾经供奉戒刀的紫檀木架,现在摆满贴着《心经》片段的陶罐,每个罐里培育着不同品种的稻秧。
执事师父解释这是"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的现世版——每株病秧都对应着某种修行障碍:叶子发黄是"贪嗔未净",茎秆细弱是"戒体不坚",而长势最好的那盆被称作"般若稻",其根系缠绕着半卷烧焦的《地藏经》残卷。
僧人们逐渐发展出独特的农耕仪轨。
播种前要绕田诵《楞严咒》三匝,但咒语已被改编成提醒注意墒情的农谚;求雨仪式改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而法师手中杨柳枝滴落的,其实是他们从缅甸学来的梯田灌溉法示意图。
净尘和尚在日记里写道:"当晨钟撞响时,惊飞的麻雀会把藏在经幢里的菜种带到后山——这比我们挨家挨户发放种子有效率得多。"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菩提树下的新型"忏悔法会"。
僧俗共同跪拜的不再是佛像,而是棵挂满稻穗的"功德树"。
而在堆放农具的库房里,不知何时多了块木牌,上面用香灰写着:"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农看三寸土,深似般若海。"